当前位置:主页 > IT > 应用 >
    亚行专家认为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并不高
      时间:2018-05-31 17:19 作 者: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崛起,会导致大规模的劳动力被替代,造成大规模失业。但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表明,有充足的理由对亚洲创造就业的前景保持乐观。

  5月2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安泰•问政——技术革命将如何影响就业的论坛上,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与区域合作局副局长庄巨忠指出,不同方法估算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结果会有很大不同,如果用更加充分的数据资料去研究,其实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

  庄巨忠对记者进一步分析道,新技术的发展,开始的时候成本比较高,尽管在技术上可行的机器可以替代劳动力,但是经济上不一定可行。

  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预测,未来5年,由于全球劳动力市场出现颠覆性变革,如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全球15个主要国家将有超过710万个就业岗位因为裁员、自动化发展和中介环节减少而消失,受新增200万个就业机会的抵消,实际上将有510万个就业岗位净减少。

  庄巨忠则对亚洲创造就业的前景保持乐观,并分析了几个方面的原因。

  “新技术通常只替代一个职业的部分工作, 而非全部。”庄巨忠指出,每一个职业可以区分为重复劳动和不重复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根据现在的研究,重复的体力劳动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最高达到70%~80%,重复的脑力劳动被替代的可能性也达到60%~70%。但非重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都比较低,其中,非重复的体力劳动为20%~30%,而非重复的脑力动力则在20%以下。

  “同时,技术可行性并不能保证经济可行性。”庄巨忠对记者谈道,技术可行性不考虑成本和收益,但经济可行性就是如何保证在经济上是最有效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尽管技术上可行,但实际上不一定会去替代。比如他们用机器人成本非常高,而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很便宜,如果两者的产出是一样的,那么他们还是会选择用劳动力。发达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当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差距相对小一些,因为他们工资高。”

  “再则,收入和需求的增长会创造就业,新技术也会创造新职业和新行业。”庄巨忠举例道,2005年到2015年期间,亚洲12个国家因收入和需求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总量超过了技术进步所替代的劳动力总量。技术进步使得总的就业减少了66%,这10年时间,相当于每年1亿的劳动力被减少了,但由于收入和需求的增长,每年增加的就业相当于1.30亿的人口,抵消之后,亚洲这12个国家每年增加3000万的就业。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少卿也认为,没必要过多考虑技术进步一定会对就业带来持续的影响,技术进步并不是脱离人类的需求而独立发展的。“比如,自动化导致某个产业的数量急剧上升,结果是价格降的很厉害,但需求并没有大的增加。这样的话,行业的自动化水平进一步上升的经济可行性就变得不高,它一定会在某一个时间点或水平线上停下来。”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陈宪则提出,技术进步会增加人的闲暇时间和消费需求,这就会催生很多新的行业和就业。“比如,现在在健身、美容、旅游、学习、培训等领域,上海不断地开出很多新店。”

  同时,庄巨忠也表示,新技术会给部分劳动力带来不利影响, 特别是那些从事重复性体力劳动的职业,这需要政府在教育和技术培训、劳动力市场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前三个方面都需要钱,需要政府去支付,所以税收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

  “技术进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非常大,过去这样,将来也会这样。工资大家都增加了,但高技术工人的收入增长会快于低技术工人。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税收增加政府收入,另一方面也能缩小收入差距。”庄巨忠对记者表示,目前,亚洲国家平均来说,政府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不是很高,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占GDP的比例不高,这一比例在中国为1.5%不到,印尼是1%,孟加拉是1%不到,越南是0.5%,而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发达国家,在一占比在8.5%到9%之间,日本也有6%。

  庄巨忠还提出,政府在支持新技术发展方面,要加强对电信、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要反对新技术企业的垄断,还有有消费者隐私的保护和数据的保护。

  黄少卿也表示,技术的发展需要有制度基础,比如在大数据时代,如果没有产权的保护,没有对隐私权的保护,对个人尊严的保护,没有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要想在这个社会当中拿到准确数据并且来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运用,恐怕很难实现。(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