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IT > 应用 >
    927国际聋人日,AI降噪技术让听障者“听得更清”
      时间:2020-09-28 01:13 作 者:

  从小生活在广东佛山的宋晓婷是个爱跳舞的女孩,可她从小就患有听力障碍,舞蹈时只能通过声音的鼓动来感受节奏,即便安装了人工耳蜗,经常在各种场景下仍听不清楚声音。

  不久之前,宋晓婷做完了一项特殊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医生给她调到了最舒适的音量后,晓婷的听觉恢复不少。“妈妈叫我我就会第一时间回头,声音特别小也能听到。我以前的愿望是要学会舞蹈,现在的我又多了一个愿望,那就是上大学”。宋晓婷称。

  这个特殊的人工耳蜗使用了AI降噪技术。9月27日国际聋人日之际,腾讯正式公布这项AI降噪技术,通过面向公益开发者、设备厂商、NGO及行业免费开放腾讯天籁AI音频技术,帮助听障人群解决“听不清”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约11亿、12至35岁间的年轻人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约3.16亿人患有听力损失的障碍。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患有听力障碍人士共达3480万,居目前国家五大类的残疾人群之首,并且每年仍然以2到3万新生儿童的数字在继续增长,人工耳蜗和助听器成为他们相对成熟的人体义肢。

  腾讯多媒体实验室高级总监商世东表示,人工耳蜗是改善听障的最成熟产品之一,但噪声问题一直是影响人工耳蜗佩戴者听觉体验的最大障碍。举个例子,当电脑、手机可以达到主频是G赫兹的多核架构的时候,人工耳蜗由于尺寸限制,却往往只有几十兆赫兹的处理能力。在这样的局限条件下,高复杂度的噪声处理成为了业界的一个难点。

  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李楚对记者表示,正常人的耳朵里有5万左右的听毛细胞,听毛细胞是连着听神经的。一般正常的声音渠道为:耳朵的声音传到中耳,中耳将音信号变成振动信号传到内耳,把里面的淋巴液浮动起来,听毛细胞随着这种波动会产生生物电触碰听觉神经,而听觉神经受到刺激传到大脑就听到声音了。

  但是对于听障患者而言,听毛细胞“几乎死光了”,植入人工耳蜗的目的是将一根电极植入到耳蜗内部,把振动信号变成电信号传到大脑。李楚称,“目前全球最多的电极是24个,耳蜗是蜗牛的形状,上面是低频,下面是高频,平摊出来就是一个钢琴键盘,正常人有3000多个键盘,人工耳蜗有24个,所以听障者通过人工耳蜗听到的主要声音和正常耳朵听到的声音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认为这可以通过技术改善,让他们听得更多。”

  腾讯多媒体实验室经过来回验证,最终确定手机APP+人工耳蜗的联合优化方案。在手机上,通过语音处理和采集能力,对采集到的语音进行场景识别和有针对性的降噪和增强处理。针对处理过的纯净的语音,再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发送到人工耳蜗上,人工耳蜗处理可以进一步刺激相应的听觉神经,这样可以达到有效地改善听觉体验的效果。

  据诺尔康实验检测数据显示,天籁技术与人工耳蜗结合后,语音识别性能大幅提升,平均识别率达到96.28%,其中带噪语音识别率为93.38%,环境噪音中声音识别率达到94.24%;在手机App中植入AI降噪技术,手机双麦阵列降噪的信噪比提升20dB,MOS分提升了0.3-0.5,对于改善听障人群听觉体验有着积极效果。

  李楚表示,将音频降噪技术导入人工耳蜗设备里是一个很关键的技术。而人工耳蜗属于医疗器械,要把新的技术置入产品里,需要事先进行产品的临床注册才能放到产品上。“这个流程快则半年左右,慢则要一年。”

  商世东和李楚对记者表示,未来针对听障人士能听到更大范围的声音,尤其在音乐方面,会做更进一步的技术合作与探索。
 

(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