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连续两年巨亏,“中国远洋”正式更名“*ST远洋”。作为船队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的航运企业——中国远洋戴上“*ST”帽子,成为市值最大的ST股,引发各界关注。中国远洋带给央企和中国企业哪些警示?
资料图
航运市场低迷诱发亏损
继2011年亏损104.49亿元之后,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中国远洋再度蝉联A股“亏损王”,2012年全年亏损95.59亿元。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中国远洋将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即“*ST”)。
近年来,人们对于“ST”早已不再陌生。ST股票表示该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由证交所强制进行或上市公司自己申请,该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ST”,则是在“特别处理”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风险预警,说明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对此进行退市预警,意味着这支股票有可能随时退出股市,若明年亏损延续,将面临摘牌风险。
据中国远洋3月28日披露的年报显示,公司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72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6%。其中,干散货航运及相关业务收入为161亿元,同比减少73亿元,下降幅度为31.1%。从公布的数字可以看出,公司的亏损主要来自“干散货运输”。据统计,2012年干散货航运市场异常低迷,最能反映干散货市场波动的波罗的海指数(BDI)全年平均值为920点,较2011年平均值1549点下跌40.6%,为该指数设立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
“应该看到,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分析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欧洲航运市场需求不足,航运市场的供需失衡、长期低迷是中国远洋遭遇ST的最大推手;原油价格去年涨幅较大,成本的上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而这些只是表面原因,中国远洋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亟待破解。”
业务单一抗风险能力差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而就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中国远洋仍在大规模进行船队扩张。
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申正远分析说,和其他航运企业不同,中国远洋不合时宜地订购船只和高价租船,是导致其业绩亏损比行业其他公司严重的原因之一。
2008年初,中国远洋上市不满一年,在国际航运市场表面一片繁荣之时,中国远洋就宣布投资22.96亿美元订造25艘新船,由此增加10.68万标准箱运力和211.3万载重吨运力。但就在公司大规模订船之时,金融危机爆发。
“激进的规模扩张以及一批长期合同的签订,使中国远洋将自身陷入困境。”李锦分析说,当危机爆发,航运业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据了解,中国远洋的干散货船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国家的船东那里租来的,较容易受到即期运费市场波动的影响。而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远洋签署的部分巴拿马型干散货船租金每天6万美金,合同将在2013年到期,而现在每天租金不超过1万美金。
“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危机发生后如何快速适应和调整?这些都值得我们更多的企业去思考和总结。”李锦说。
可以看到,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不同的发展方式和应对策略让企业有了不同的生存状态。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企业马士基同中国远洋一样难逃航运业寒冬的影响。但马士基并没有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集团石油勘探和开采、钻井、港口码运营等业务保持盈利,其中石油业务盈利21亿美元、钻井业务盈利4.95亿美元。
“最根本的,还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告别规模扩张,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这是中国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李锦说。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中国远洋遭遇ST,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市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民企还是央企,都要接受市场的考验。”李锦说。
据统计,目前已经公布2012年报的央企上市公司中,有11家亏损共计约400亿元。当中,仅中国远洋、中国铝业和鞍钢股份这前三名就分别亏损了95.59亿元、82.3亿元和41.57亿元。
同样,今天,被“*ST”的还有鞍钢股份。
“央企遭遇‘ST’虽然仍只是少数,但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市场竞争总有风险,企业有经营好的时候,同样也有经营不好的时候,更不排除其破产或退出市场。”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部部长许保利说,“这就要求我们更科学的谋划,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市场规则是无情的,‘赢’与‘亏’都是常态,挫折只会让更多人变得冷静和清醒,真正去选择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光明日报北京3月30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冯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