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征求意见稿)》及《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社会力量设立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机构管理作出了详细规定。这两个办法的发布,对于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以及养老问题的解决,能发挥多大的促进作用呢?
兴办养老机构,新办法有何亮点?
谈及两个办法的亮点,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最大的亮点不在于具体的条款,而在于两个办法出台这件事本身。”两个办法明确了一个渠道,让社会上想办养老机构的人,知道了应该找谁;在解决养老机构内部问题上,后续怎么规范,怎么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有了一个方向。
在《管理办法》中,一半左右的篇幅讲述的是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和“内部管理”,这说明,办法的出台并不仅仅是监管的法律依据,还是行业的指导性方案。“新的养老机构如何办起来,如何办得好,可以从《管理办法》中找到一些答案。”党俊武说,对于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促进作用,这两个办法的出台是非常及时的。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指出,现在在家养老有两个难题,一个是少子化,另一个就是空巢化。同时,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数量大幅度上升,意味着老年人日常生活离不开人员照顾,从目前来看,长期照料与护理的养老院舍保有量与巨大的需求不相匹配,也意味着专业化长期照料和护理服务机构建设必须加快。
目前,我国机构养老已经达到了每千名老人有二十张床位的标准,根据民政部规划,2015年年末以前,要达到每千人三十张床位的水平,但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每千名老人拥有50—70张的水平,甚至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20—30张的平均水平。
为此,民政部门一直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管理办法》中,还特别有一个针对社会力量的优惠政策: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运营养老机构。
“在《许可办法》中,提到了涉外管辖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亮点。”党俊武说,允许外国组织和个人兴办养老机构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社会服务兴办主体扩展到外国组织,显示了我们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决心。”
标准有升有降,民办养老何处去?
按照《许可办法》的规定,设立养老机构需要开设的床位在10张以上,床位数门槛限制大大降低。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说,降低床位数门槛,借鉴外国较成熟的经验,政府希望鼓励更多社会资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养老服务市场,扭转养老床位供应不足等现状。
党俊武说:“10张床位的标准可能比社会期望的要低,但这恰恰是考虑到养老需求的现状来拟定的。从现实来看,现在家庭式自办的养老机构还是比较多的。在东北地区,两个房间拼起来就行了,虽然条件简陋,却很能解决问题。应该说,降低门槛是符合社会需求的,不可能让所有的老年人都住到郊区豪华的养老机构里去,那样不符合老年人的经济水平。”
但与此同时,养老机构设立条件中也规定了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生活用房、设施设备、活动场地的标准,更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提出了要求。这样的标准,会不会把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拒之门外呢?
“对于这个问题,两个办法的实施是有考虑的。”党俊武说,“办法一经实施,对于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符合条件的要在60天内到相应级别的民政部门去申请获得设立许可;对于那些不符合条件的,给出了一个长达一年的整改期,对于那些给五保户提供养老的,给了一个更长的期限。”但是,基本的门槛不能丢,尤其是一些涉病老人的照料,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两个办法是在社会办机构出现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出台的,为的是有针对性地解决服务问题,还特别强调了监督检查机制和法律责任。”
机构、社区、家庭,如何各司其职?
在机构养老服务方面,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是有分工的。在《管理办法》的“重点保障”中提到,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这说明,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在服务对象上有所侧重。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主任陶立群认为,政府应该做窗口,管最低层的,企业应该搞高层的,进入市场。机构是政府资助办的机构,应该把重心放在失能的、身边无子女的老年人的照料上。“政府应该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政府资源不足,我们要号召全社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都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发展养老服务机构。”
“虽然从长期来看,政府还是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规范标准上,但当前政府兴办的养老机构还发挥着很大的兜底作用,而且社会上机构养老的需求难以满足,短期内政府办养老机构不可能退出。”党俊武说,“将来最好的办法是,即使是兜底的这一块儿,也要交给社会力量来办,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经济困难的老人养老支持。”
“在我国,九成以上的老年人是在家庭和社区里养老的。”闫青春建议,政府要大力发展社区照顾,在社区当中建立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机构,给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实惠、快捷的服务。(记者陈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