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南海油气开采寄予厚望,不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下国产海洋工程装备的水平与质量仍然难以满足油气开发企业的要求。
在昨日于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海洋工程技术装备论坛上,中国海洋石油(行情 专区)总公司旗下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600583,海油工程(行情 股吧 买卖点))副总工程师李淑民对台下坐得满满的数百位海洋装备设备供应商强调,“我想说海洋工程是风险巨大的一个项目,希望各个企业一定要慎重。”
中海油四大油田
都遇到了些问题
“到今年上半年为止,中海油用国内的海底管道,四大油田多多少少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为什么埕北油田(中国最早的海上油田之一)1982年做的海底管道现在运营良好,但现在近五年用的国产管道却会出问题,这是为什么?”
李淑民举例称,现在,海油工程很少用国产的X65海底管道,因为国内的轧钢水平公差比较大,“比如我们的‘蓝疆’号铺管船,一天的成本不到200万元人民币,再加上辅助船,总计(成本)可能将近300万元一天,因为国产的管道公差大,做完了要再切开,管道省的小利不足以支撑我多用船的费用,所以海底管道国产化率很低。”
海底油气管道是投资高、风险大的海洋工程,它对海上油气田的开发、生产与产品外输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海底油气管道起到的作用,好比是人体身上的血管,其将海底的油气源源不断地往外输送。
“到今年上半年为止,中海油用国内的海底管道,四大油田多多少少都遇到了一些问题。”李淑民称,“为什么埕北油田(中国最早的海上油田之一)1982年做的海底管道现在运营良好,但现在近五年用的国产管道却会出问题,这是为什么?”
据海油工程网站介绍,其以海洋油气田开发及配套工程的设计、建造与海上安装为主营业务,是中国最大的海上工程建造企业,也是中国目前惟一一家集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设计、陆地制造、海上安装、调试和维修于一体的大型工程总承包公司。
国产海洋工程设备质量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内海洋工程设备企业在迈入深水时,并未按照深水工程的规则来做事。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海洋工程系教授黄维平称,“第一,设备企业做的东西不符合客户的标准,或者说没有经过专业机构的认证,这当然没有人敢用。第二,关于质量问题,设备企业提供的产品做力学实验没问题,做化学成分实验没问题,但制成结构之后,壁厚的误差,直径的误差都有。做做材料(行情 专区)小实验,企业都能满足条件,可一旦做成结构了,就不合格。比如用到国产板的时候,每次卷管都会有裂的。”
事实上,国内的部分海洋工程设备企业并非没有能力做到质量达标,问题是无法一以贯之。黄维平透露,当国内设备企业想跨入这个准入门槛的时候,质量是做到了,但一旦进去了,质量就不能持之以恒地保证,这是最关键的。
“所以国外的船东不用我们的东西,我们自己的企业为什么也不用?现在国内的海洋工程支持船用的仪表都是国外的,没汉字,为什么?因为怕出问题。”黄维平称,“大家都知道,石油利润很高,它不在乎这点投入,你给海工做事,不要低价去竞标,那个不是在海洋工程领域里投标关键的,关键是你的技术和质量。”
“中国只能算第三梯队”
眼下,国内海工设备企业拿到的订单,严格来说是没有生产装备的,都是移动式的,比如说自升式和深水的半潜式钻井船。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设备都可以进坞修理的,只是短期在海上服务的。而在海上服务的平台,大多是在韩国造的。
国际上一般将水深超过300米海域的油气资源定义为深水油气,1500米水深以上称为超深水。近年来,在全球的重大勘探发现中,有50%来自海洋,主要是深水海域。深水海域已经成为国际上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域,与之相伴的,是对海洋工程装备需求的井喷。
在国内造船工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各大船厂正纷纷向以油气为核心的海洋工程装备方向转,希望从不断成长的蛋糕中切得一块。不过,要切得这块蛋糕,对国内企业来说并不容易,目前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亚洲国家是韩国、新加坡等,中国只能算是第三梯队。
眼下,国内海工设备企业拿到的订单,严格来说是没有生产装备的,都是移动式的,比如说自升式和深水的半潜式钻井船。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设备都可以进坞修理,只是短期在海上服务的。而在海上服务的平台,大多是在韩国造的。
挪威DNV大中华区海事咨询部总经理吴巨圣称,新加坡的海工产品交付时间比中国短,并且准时,尽管价格比中国高,付款条件比中国苛刻,但因为新加坡的企业有良好的记录,所以大型的油气工程公司,愿意花贵一点的钱得到比较可靠的订单。
黄维平对此也表示认同:“石油工业讲的是安全。国内企业如果真的保证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上去了,那有便宜的产品,油气工程公司为什么不用便宜的,而非要找贵的?其实不是,海工主要是风险太大,油气公司不敢冒这个险。就像墨西哥湾这个事一出,赔了400亿美元,还好BP公司大,小公司的话,就得倒闭。所以海工回报丰厚,但风险也大。”
黄维平称,墨西哥湾出事的井,单口井一天出6000桶油,六口井就是36000桶,现在油价是一桶100美元,这一算一天就是360万美元的损失。早一天生产,就多那么多收入。所以不同行业,观念应该是有很大差别的,“你想进海工,这个蛋糕很大,但一定要按照行业的规矩做好,迈进去,保持住。”
黄维平称,中国的企业自身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加坡、韩国的船厂交货期是非常准时的,按理说这种事在中国是最容易做到的,中国说要加班是很容易的,但到国外加班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低级错误屡出
“我们有一家著名的民企,用了规范上禁止使用的东西——石棉,外国的专家上船发现了,这个东西看不见,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发现的,这是我们国家企业进不去这个领域的原因,就是质量问题。前几天也听说我们国家给外国船东造的半潜式钻井船,焊缝大了,外国的验船师发现了,一传出去,这个订单肯定没有了。”
不过,国内的海工企业并未遵守深海的规矩,这使得企业未来接单变得越来越困难。
黄维平含蓄地透露,“我们有一家著名的民企,用了规范上禁止使用的东西——石棉,外国的专家上船发现了,这个东西看不见,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发现的,这是我们国家企业进不去这个领域的原因,就是质量问题。前几天也听说我们国家给外国船东造的半潜式钻井船,焊缝大了,外国的验船师发现了,一传出去,这个订单肯定没有了。”
SOLAS公约(涉及海上人命安全的各种国际公约中最重要的一个公约)规定,自2011年1月1日禁止船上用含有石棉的材料。而在海洋工程船上使用石棉一事,在2012年的海工界闹得沸沸扬扬,漩涡中心的企业正是目前深陷危机的熔盛重工,受波及的则是“海洋石油201”。
“海洋石油201”是中国首艘3000米深海铺管起重船,号称总投资约30亿元,船主是海油工程。该船起重能力达4000吨,负责海上石油平台上部模块等大件的吊装与拆除、导管架的辅助下水与就位,用于进行深海海底油气管道的铺设、维修等作业,作业深度从300米上升到3000米,填补了国内深海铺管装备领域的空白。
该船于2012年5月15日从青岛起航,后来发现石棉之后,于当年10月驶入深圳孖洲岛的深圳友联船厂中改造,清除石棉。四个月后的2013年2月6日,“海洋石油201”才重新驶出港口。该场延误对海上油气开采造成的损失,可用日费千金来形容。
黄维平称,“还有一个例子,我们学校(中国海洋大学)原来建了一个设计院,很可惜这个院长是学力学的,出去谈问题的时候,说了外行话,没有按照行业的规矩,你觉得没问题,但话说出来,让人找到你的弱点了,下次就不再找你了。咱们自己企业,首先应从提高自身开始。”
而这种种问题的背后,是国内海工装备人才的缺乏,以及教育、学术水平的不足。上海海洋石油局原装备处处长亢峻星表示,“我们的人才是缺乏的,尽管说我们培养了一些人,但从真正海洋工程人才来讲,应该说高端的人才还是缺乏的。中远船务的团队不错,来了40个人,整个都是从新加坡过来的。我去新加坡,看到一家新加坡公司的设计科有100多人,其中90个人是中国交大的,在那待了以后,理念、设计思想具备了,再回中国,就比本土的人才强了。本身中国的学术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我们很多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还是有些欠缺的,这一点不得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