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城镇化规划尚未正式出炉的情况下,目前地方的造城运动却已如火如荼。
144个地级市造200多新城
广东省近日印发了《揭阳空港经济区建设工作方案》,按照方案,揭阳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于2013年8月底前按程序报省政府审批。
今年3月,地处粤东的揭阳空港经济区正式挂牌成立,总面积234平方公里,管辖四个镇、三个街道,户籍人口42.72万。
“揭阳利用新建成不久的潮汕机场来搞空港经济区,有其合理的地方。”广东省综合(行情 专区)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个经济区应该跟产业紧密契合起来,如果只是用来搞房地产(行情专区),可能会形成泡沫。
在揭阳空港经济区建设的同时,广东东西北地区的地级市也都在打造自己的新区。
广东之外,其他地方的新区、新城建设也如火如荼。今年初,为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最为滞后的贵州提出,将用3~5年时间重点推进100个城市综合体,各地自行培育一批城市综合体,力争到2017年底,全省城市综合体拉动城镇化率提升3个百分点左右。
本报记者8月初在贵州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看到,这座市区人口35万的城市,在建楼盘多达十几个,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巨大的工地。从距离市中心15公里远的经济开发区到最繁华的市中心,一路上是被绿色安全网覆盖的楼盘。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在对辽宁、内蒙古、河北、江苏、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贵州、陕西等12个省区调研时发现,近几年,一些地方打着推进城镇化的旗号,纷纷打造新城建设模式,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
三四线城市泡沫隐现
在专家看来,新区可以集中规划、建设,节省城市化扩张的成本。很多老城都比较拥挤,要开发又面临着老城文物保护问题,所以建新区更好。
在城镇化大潮下,各地新区建设一哄而上,到处开花,一味求大等现象也颇令人担忧。“据我了解,有些地方强制性规定每个县都必须搞新区。” 贵州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说,新区建设本来应该遵循以市场为导向、需求为基础、政府来引导的模式,但现在各地新区建设基本上都是行政包干,政府规划、投资和招商,市场化资源配置功能非常弱。“这样肯定会出问题,会导致大量的土地和基础设施浪费,导致产业空洞化和人口空洞化。”
多位专家对本报记者分析,对于地方政府的造城运动应作具体分析,一线城市和大部分二线城市由于是全国或者所处区域的中心,对周围的辐射和吸引力很强,因此相对社会需求也比较大。而大多数三四线城市辐射力十分有限,不仅吸引不了周围的人口,而且其辖内的人口还有向一二线城市转移的趋势,因此三四线城市建设新城区应该因地制宜,谨慎而行。
产业与人口
在胡晓登看来,三四线城市之所以就是三四线城市,其特征就是产业不发达,其劳动力和承载力、实际的居民居住率都不会高,所以就形成了产业空洞化、常住人口空洞化和人口向一二线城市走现象。
他认为,三四线城市新区可以做,但不宜过多过大。在建设新城区时首先应考虑的是产业。“产业是基础,没有产业就没有常住人口。”胡晓登说,产业对劳动人口的需求才形成常住人口。否则,很多人到了城市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就形成不了城镇人口。
彭澎认为,看一个地方造新城是否合理,应该看其是否只从政绩出发、跟产业的联系度、是否造成房地产泡沫形成“鬼城”等。“造新区要看是对你现有的人口进行调整,还是想吸引外面的人进来。”
“新区的性质很重要,是新城区还是工业园区,是以产业为主,还是扩大居住区的新区。如果有产业支撑,适当地发展是可以的。如果是新城区,其本身又没有太多行政人口,那么就要注意了。”彭澎说。
中铁置业贵州公司副总经理王成平告诉记者,贵州是否需要那么多的城市综合体,关键在于是否有相关产业进入。城市综合体可以改善办公、商业等,但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发展基础。如果没有产业发展,只建房子,空在那里就没意义。
厦门市政协委员、集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李友华分析,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自然发展的过程,有些城市不具备搞大规模造城运动,房子建起来后,闲置后遗症等现象十分严重。“前期规划不周,包括教育医疗等各方面都没配套好,就圈一块地建起来,城市化发展又没到这地步,很容易造成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