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动向 >
    广东拟投2.5万亿发力基建 粤东西北都要通高铁
      时间:2017-07-13 14:03 作 者:

  十三五”时期,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将继续发力,补齐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到2020年,形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港口、核电、城市轨道等面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2.5万亿补齐基建短板

  广东省日前印发《广东省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建设项目543项,总投资约4.8万亿元。2017-2020年投资约2.5万亿元,建成投产一批重大项目,使全省基础设施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比,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差距明显,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较低的运行效率与高标准设施不匹配,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结合不紧密,投资模式单一等问题已严重制约该省基础设施新一轮建设与发展。

  对此,广东提出,以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为目标,聚焦补短板、增后劲。重点推进对全省或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公路、铁路、机场、港航、能源、水利、信息、城建、环保和科技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

  这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是重中之重,只有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才能促进产业和人口在全省范围内的合理分布。

  具体来看,在高速公路方面,当前广东省高速公路密度为4.2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珠三角高速公路网密度为7.49公里/百平方公里,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发达地区水平,但结构布局仍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密度仅为2.86公里/百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28个省区的第15位,处于中下水平。

  根据《方案》,广东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4580亿元,建设深中通道等高速公路项目92项,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粤境段,省内干线全部贯通,实现与各陆路相邻省(区)间拥有5条以上高速公路通道,通车总里程达到11000公里,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高铁连接粤东西北

  高铁建设对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广东省高速铁路密度为0.83公里/百平方公里,与江苏、山东、浙江等经济体量相近的省份相当,高于地理面积相近的河北、湖北、河南、吉林等省份。

  不过,目前广东省内高快速铁路骨架网络还尚未形成,整体运营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粤西三市及粤北河源、梅州两市尚未开通高速铁路,广州、深圳中心城市至粤东人口密集地区的通道标准不高、能力不够,珠三角城际铁路虽已建成3条线路,但未形成区域城际铁路网络。

  由于历史原因,广东通往湖南、湖北的高铁十分便捷,但是通往东西两翼的高铁通道明显不足。尤其是目前到粤西湛江茂名等粤西地区尚无高铁相连。而粤东地区虽有厦深铁路连接,但设计时速250km,运营时速仅为200km,与武广高铁300+的时速有明显差距,已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以前由于海防前线的关系,广东铁路建设主要通往内陆省份,而没有建设海边沿岸的线路,造成了东西走向的交通比较滞后。

  对此,广东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1360亿元,建设广州经汕尾至汕头、深圳至茂名、赣州至深圳等高速铁路项目11项,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2000公里,形成东连海峡西岸、沟通长三角,西通桂黔、辐射大西南,北达湘赣、连接中原地区的“五纵两横”高速铁路骨干网络,实现市市通高速铁路,与周边陆路相邻省份均通达高铁。

  同时,投资约1300亿元,建设广佛环线、穗莞深、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等珠三角城际铁路项目22项,启动粤东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达650公里,基本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纵贯南北、沟通东西两岸的珠三角城际铁路主骨架,实现珠三角主要城市间1小时互通,全省铁路主通道客运快速化、区域城际化。

  相比公路运输,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准点和安全性高等特征,是一个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框架。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分析,轨道交通的发展是产业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分布的一大必要基础。

  “轨道交通容量大、准时,产业转移主要靠城际轨道的完善。”胡刚说,目前珠三角城际轨道和市域快线的建设,也加快了不同产业在珠三角及粤东西北的合理布局,并形成了高端服务业—中高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体系。

  地铁里程达1100公里

  如果说高铁、城际轨道加速资源、人口等各种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的步伐,那么城市轨道交通则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凝聚要素的能力。当前广东省城市轨道交通设施与世界级城镇群发展要求不匹配,珠三角铁路(含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密度约4.2公里/百平方公里,与巴黎(17.4)、纽约(8.1)、东京(11.7)等世界发达都市圈的水平相差较大。

  按照《方案》,广东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2860亿元,建设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深圳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佛山市轨道交通三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41项,城市轨道运营里程达1100公里。

  12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信息显示,《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2年)》正式获批,根据该规划,深圳未来将建设6号线支线、12号线、13号线、14号线、16号线共5个项目,总长度 148.9 公里,项目总投资约为 1344.5 亿元,到 2022 年,形成 15 条线路、总长约 57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广州将建设10条地铁新线路,总长度258.1公里,总投资2196亿元。到2023年,广州将形成18条线路、总长8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通车里程约为现在的2.5倍。

  分三类形成供给主体

  从资源来源来看,广东将按照项目性质将基础设施项目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非经营性三类,结合项目特点,分类施策,形成多元化的基础设施供给主体。其中,2017-2020年,对具有收费经营条件,并且经营收费能够覆盖投资成本的经营性项目投资约10700亿元,共195项,此类项目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

  2017-2020年,对经营收费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仅靠市场难以达到供求平衡、需政府补贴部分资金或资源的准经营性项目投资约9600亿元,共233项。此类项目作为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对缺乏“使用者付费”基础、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回收投资成本的非经营性项目投资约4400亿元,共115项。此类项目由政府兜底,按项目隶属关系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坚决履行提供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义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