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2013年,“独角兽”是对硅谷初创公司高估值的夸赞,进而引发全球VC和PE对成立十年以内,估值十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关注。短短五年后,中国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已经在讨论A股的相关概念股和CDR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
成为独角兽不仅仅是公司的选择,也是时代和投资人的助力。在上海,就蛰伏着不少独角兽。它们在创业路上披荆斩棘,它们在等待崭露头角之日。光环加身后,这些公司发展得如何?它们会遇到怎样的挑战? 未来会有更多独角兽吗?
独角兽成长之路多借力
毫无疑问,独角兽是资本市场授予初创企业的荣誉称号。这将让公司在外部发展时有着更好的环境,得到融资、人才招聘、业务合作等方面的帮助。
沪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伏彩瑞(阿诺)回忆起创业之初不由感慨,“可以说见证了浦东的开发、开放。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06年沪江开始正式商业化运营,在浦东注册成立公司,最早的办公室就在世纪大道旁边一个小区的民房里。”2015年,沪江在D轮融资时估值就达到了10亿美元。
如今在张江园区这片创新改革试点的沃土上,沪江感受的是张江的配套环境越来越完善,员工愿意工作、生活在张江,园区也为沪江的骨干人员了提供人才公寓,解决了年轻创业者们的后顾之忧。
不少受访的企业都提到了来自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是户口、税收和场地等方面的“硬条件”,还有就是“软实力”。
上海优秀的配套服务吸引了不少企业。说起当年提起选择在上海创办的原因,小红书合伙人曾秀莲提到,上海本身是个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城市,也是中国消费升级走在最前面的地方。“小红书在上海一直受到很多领导的关心,包括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也曾来访并多次关心小红书的成长,在业务层面也得到市商务委、海关等部门支持。”她说。
“我觉得对创业者来说,政策支持等硬件固然重要,但软实力其实威力更大。真正的创业者需要的是在孤独中理解他的人。如果做领导的了解创业者、走进近创业者、关心创业者、与创业者交朋友,这些创业者发展起来之后也会回报这片热土。” 伏彩瑞说。
触宝科技创始人王佳梁则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因为盛名之下并非都是花团锦簇。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的出海企业,他最早经历过专利诉讼的困扰。2013年触宝与Nuance公司进行的337国际专利诉讼案中获胜,成为中国首例软件产品胜诉案例。“政府机构等相关部门给予了触宝很多支持和帮助,这些支持和帮助对于刚刚创立不久的触宝在迎战国际巨头的挑衅时期给予了极大的信心和鼓励。”
上海拥有良好人才市场
在孕育独角兽闻名的硅谷,有这样一句话十分流行“Change the world and become rich”(改变世界并变得富有),但是改变世界和商业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只让创始人变得富有,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
人才是决定公司发展的关键。“人才是硅谷的通行货币。”领英联合创始人Allen Blue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时也这样向第一财经记者描述人才的重要性。
问起上海独角兽公司创始人未来发展的关键和对政策的渴望,他们的答案惊人地一致:人才,希望可以获得专项政策支持以吸引人才。这不仅仅是需要解决更多企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落户问题,还包括子女教育的安置等一系列问题。
王佳梁则干脆把目标投向了海外。“过去两年我们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美国硅谷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来吸引更多优质的海外人才,未来我们希望政府可以在高端人才的引进和海外人才的招聘上给予我们这类企业更多的支持。”
中国独角兽的崛起让中美的人才流动正在成为惹眼的话题。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人们选择回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个人发展,而长期来讲,未来任何地方的竞争都是人才、科技的竞争。这也促使上海独角兽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体系搭建和雇主品牌打造。
“特朗普的政策对许多移民有很多的限制。对于人才来讲,一定是有负面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科技公司在与他进行制衡。硅谷是一个移民做起来的巨大的经济体,现在独角兽公司其中50%以上的创始人都是移民。”博鳌亚洲论坛的青年领袖圆桌的受邀嘉宾、2017年入选福布斯美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的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说,但Allen认为工作签证收紧仍在美国当局讨论之中,并不构成对硅谷公司的实际束缚。不过,他有注意到原本来美接受深造的AI人才在选择回到中国工作。
“美国一直在引进人才,本土并没有产生多少的工程师。我认为,过去美国的确一直在科技上面占据主导地位,考虑到美国的情况,如果现在不再引进人才的话,对他们来讲会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crack down)。”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副院长兼创新院长彼得·泽姆斯基(Peter Zemsky)教授对记者说。
受访独角兽公司均表示,公司的成长离不开政策和环境,上海拥有良好的人才市场,金融环境,以及国际化的交流平台,相信未来上海会出现更多更优秀的独角兽企业。
“随着数据化、智能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未来存在着更多新的可能,在新领域或者在老领域的新技术突破都可能导致新独角兽的诞生。” 从事K12教育的学霸君创始人兼CEO张凯磊回复记者时表示,成为独角兽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理性看待独角兽
那么,什么样的公司有机会成为独角兽?
“在教育和科技这两件事情上都能够有足够多的积淀,并且能够把市场上最优秀的互联网人才做到最大限度的融合,这样的企业有可能在将来成为教育行业的独角兽。”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也有投资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出现独角兽应该是越来越不容易,因为资本市场经历了这样的一轮,也会变得越来越理性,此时再给出市场估值会更多考量技术商业化的结果,是否有可观的商业价值,回归基本面。那就不太容易出现估值泡沫了,当然不是说完全不会出现,而是可能性会小点。”张璐告诉记者。
她表示,如今美国对独角兽的热情正在衰减。“Aileen Lee在2013年提出的,那时一年出不到十个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确实是独角兽,那时很难寻到。在2015年,硅谷有85家,这确实有估值泡沫的存在,既然估值已经远超了市场价值,此时大家也会考虑到底要不要用这个价格评估这个公司的实际价值,公司是否能以这样的价值在资本市场退出,都是一个大的问题。”
以不久前刚刚IPO的Dropbox为例,上市定价使得该公司估值超过82亿美元,比在2014年的一次私募中的100亿估值稍低。对此,张璐指出,并非是公司的业绩没有上涨,而是当时的估值太高了。“估值泡沫造成大家更加理性的看待独角兽。估值,是一个衡量价值的指数,但不是全部指数,也不意味着你一定可以以此价格在资本市场上退出。你需要看它的营业收入,这很重要,我知道很多独角兽公司是没有收入的。”张璐说。
UCloud COO华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是否被评为独角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得事情能够真正代表新兴科技,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企业能够快速发展,我们更多关注业务的发展本身。”2017年3月份,公司宣布完成了9.6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
“很多人都关注中国玩家怎么做。慢慢地,人们对从中国市场学习很感兴趣,但因为运作完全不同,想看清楚在中国怎么做,如何应用科技带来改变。现在大的科技公司都是在b2c领域有所为,b 2b方面还没有看到特别多的改变,未来我期待看到这些变化。 ” 彼得·泽姆斯基说。
我们会在这些领域看到新的独角兽吗?(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