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动向 >
    “智慧城市2.0时代”,企业与私营机构更活跃
      时间:2018-06-15 15:12 作 者:

  在不断变革的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

  6月13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发布了关于智慧城市的最新研究报告。这份名为《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的报告对全球范围内60个智慧城市应用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城市场景下发挥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目前最为完善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指南。

  新概念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Jonathan Woeztel)在介绍中指出,智慧城市概念不是一个完全新的东西,已经有十年多的历史。对于“智慧城市”的定义,华强森认为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基础设施,也就是硬件;其次是软件,就是指怎么利用智能的设备;第三便是客户,看他们怎么应用这些技术。“研究能帮助我们利用这个智慧技术,让城市运行更有效。智慧城市,并不是依赖硬件和软件的数量来衡量,而是看怎么应用这个技术,这个技术对城市有什么影响。”华强森说道。

  麦肯锡认为,新时代“智慧城市”的概念应以人为本。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成政珉(Jeongmin Seong)看来,智慧城市本身不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手段,更多的是一种工具,这些工具要改善居民的生活。所以从智慧城市的参与者和决策者角度来说,要采取以人为本的逻辑以及战略。

  为此,麦肯锡通过60个智慧城市应用在安全、时间、生活成本、就业、社会联系、环境质量、健康7个维度衡量智慧城市对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总体发现,上述领域有10%到30%左右的效率提升。

  比如,在公共安全领域,麦肯锡的研究发现,智能应用可将城市伤亡人数减少8%~10%。也就是说,如果以一个500万人口的高犯罪率城市为例,每年将有300条生命得到挽救。如将数字技术融入在警务工作中,可有效打击犯罪,减少30%~40%的盗窃和袭击等犯罪活动。在紧急情况下,不同水平的城市还能将第一批反应人员到位的响应速度加快2分钟至17分钟。

  “城市不可能随手按一下开关,就安装好技术系统,或者换掉基础设施,” 华强森说,“通过将智能技术融入基础设施,终端用户和服务提供商都能更好地进行决策,减少效率低下问题,并最终惠及城市居民。届时,居民均能在需要的时间、以所期望的的方式获得最为理想的服务。”

  政府与企业启示

  在评级智慧城市发现的现状中,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通过三个层次对全球50个智慧城市的智能应用部署及发展情况进行了剖析,这三个层次分别是:技术基础、应用引入数量和范围、公众接受程度。其研究结果并非对智慧城市进行排名,而是对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真实写照。 总体而言,即便是目前最先进的智慧城市也仅仅实现2/3的潜力,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

  此外,在智慧城市发展中,人们普遍认为如何利用数据和数字化技术解决公共问题是政府机构或者公共部门的工作,但麦肯锡认为实际情况并不尽然。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现,虽然政府机构及公共部门是近七成智能应用的真正拥有者,但这些应用的近六成的原始投资来源于企业或私营部门。可见,地方政府并不必事事亲力亲为,单独提供每一种应用和服务。许多智慧城市都采用了借力生态系统的方法,通过与企业或私营部门合作投资,共同开发创新解决方案。

  “打造智慧城市需要一个智慧的政府。政府和公共部门可以思考在哪些领域可以适当留出空间,为企业或其他私营部门提供创新余地。”成政珉表示,“ 合作方越多,应用的使用范围就越广,数据的使用也会更有创意,从而带来更出色的效益。”

  至于公私部门的合营在智慧城市中的贡献时,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华强森指出,“我们研究的方位就是城市的公共服务,这些就是公共部门的责任。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写字楼的安全方面是私人机构提供,所以我们就把这些责任性做了一些分类,看看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的比率是多少。我们看到更有效率的服务提供是私人机构为主,所以我们要达到智慧城市是要靠私人企业来做,这个是很有意思的结果。”

  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吕文博也强调,“我们建议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平台,不管是PPP还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我们要调动市场的力量来做这个事情。我们对这么多应用做了分析,刚刚看到有一半的应用可以创造应用和价值,所以说适合市场介入。”(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