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些保护主义叠加疫情,全球化前所未有的受挫。
作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跨国公司无疑面临着进退选择,而跨国公司里的中国员工,则在选择与被选择之间徘徊。
很大程度上,这群人看上去有共同点,比如高知,讲究,洋气。正如跨国公司在国内彼此很像一样,行业、国籍或许不同,但框架,思路,必定有着相同的适应性。“你熟悉了一家跨国公司,就可以适应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多位跨国公司人士向我感慨。
那么,这群“洋气”的中国人,在跨国公司究竟过得如何呢?得分时段。1999年,高群耀成为微软中国总经理,此前他是欧特克全球副总裁兼亚洲最大发展地区总裁。
这一年,微软在华面临“反盗版”风波。“上班那天起,门口堵了300多个记者。一拐弯,一个电视台摄像机对着你。我还跳过窗户,门口出不去了。”在专访中,高群耀曾向我回忆。
历史齿轮继续向前,随着高群耀帮助微软解决完短期问题后,公司在华结构性困局凸显,这在外企颇为常见。表现在,微软大中华区与微软中国区的尴尬关系,重重汇报体制及衍生内耗。2002年3月,高群耀从微软离职。当时,大中华区负责人是中国台湾人黄存义。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飞速发展,全球化深度加深,外企一意孤行的代价是,在华惨败。
“假如说画一张表,横坐标是有形资产往无形资产改变,纵坐标是在中国成功的一个业务。你会发现,越往左边靠,越有形的东西,成形的、有体系的、有生产线的,越容易成功,如苹果生产线。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转变,外企在中国的成功就比较牵强了,PC机在中国非常棒,软件就一直没有。再往右边走就变成互联网类的公司,在中国基本没有成功案例。从有形资产往无形资产走的过程中,外企在中国的成功率是大幅度下降的。”高群耀总结。
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大陆人走上了外企核心岗位。2015年,壳牌任命第一名中国籍人士担任中国区主席,通用电气在2014年首次任命来自中国本土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但拔得头筹的人依旧是少数。据粗略统计,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前60名中,除去15家中国公司和18家资料未公开公司,2019年27家排名前60的国际公司中,外国籍出身的中国区或亚太区CEO占比超60%。
这意味着,外企升职空间依旧有限,这对外企打拼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个打击。“总部太远,还是想自己抓住主动权,这是外企通病,收收放放很平常。”另有资深外企人士称。
但外企人也面临着新机会。世界500强中涌现的中国企业,给了外企华人全球化的新空间和机遇。同时,由于贸易摩擦的因素,留下的外企更需要放下傲慢,大陆人无异于最好的知华派,这在企业内部也多了上升通道。
当然,也有人完全抛离企业体系。譬如周欣如,第一份工作高伟绅律师事务所,其后,相继任职通用电气、飞利浦,最终选择自己创业。
这曾是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人,至少在学生时代。他们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模糊但有迹可循的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