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动向 >
    21家民营环保企业引入国资,环保混改仍需深化
      时间:2020-05-21 09:59 作 者:

  2018年至今,有21家民营环保企业引入国有资本。

  “环境保护仍然是刚需。只要有经济发展,只要有人类生活就有环境保护。只不过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环境保护的内容和主题会发生一些变化。”5月19日,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20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说。

  眼下,“环保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许多企业关注的话题。

  “环保行业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尝试,对于推动落实党中央环境保护政策落地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王会生说。

  5月1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深入开展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基础上,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要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王会生说,环保行业是个巨大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科技研发、设备制造,中游的施工、安装,下游的运营。他说,我国虽然初步培育了一些环保产业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但是与国外同行业相比,与国内的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都有很大距离。

  有咨询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预计达10万亿元。未来四年(2020-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6%,预测在2023年总产值将接近13.5万亿元。

  但与如此庞大的市场相比,我国环境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王会生说,传统环保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具有前期投入大,后期运行回收成本慢的特点,在细分领域还有技术密集的典型特征。截至2018年底,我国前10大水务运营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28.96%。

  王会生说,环保行业地方保护主义较重,地方水务集团、城投公司对于项目获取具有天然优势,市场化竞争不够充分。环保企业多、小、散,缺乏行业真正的龙头。

  “各个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王会生说,由于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在与国外同行竞争时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在国内也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技术体系,使得在市场竞争中低价恶意竞争、技术噱头等现象层出不穷,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王会生表示,环保产业具有公共属性,各地都存在政府平台公司,对环保项目的获取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通过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央地合作,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破除地方保护壁垒。

  他举例说,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下属的中国水环境集团与河北建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与宁波水务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动当地水环境治理,达到了不同所有制资本共赢、央地共赢、政府与企业共赢的效果。

  据了解,近年来通过混改,民营上市环境企业的股本结构发生改变,国有企业在环境产业中形成了大体量的优势地位,环境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市场资源分配、资金链条传递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曾经让民营环保企业感到恐慌。“国进民退”的说法一度盛行,但很快,混改被环保企业家们接受。

  “近年来,一批国有企业通过参与民营环保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环保领域已取得一定成绩。”王会生说。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此前发布的《2019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显示,排名前10的环保企业,民企1家,占比10%,8家为国企控股企业,1家有国资入股企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表示,当前环境产业领域,民企国企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在上述媒体见面会上,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董事总经理黄晓军表示,环境产业是一个相对投资大、沉淀时间非常长的行业,在资金的可持续性方面央企是有优势的。而先入行的前浪(民营环保企业)中也有很多优秀的资源,尤其是在技术和管理资源上。

  “当前,仍需深化环保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创建环保领域龙头企业。”王会生建议,通过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联合,将国有企业的规范与民营企业的灵活、国有企业的公平与民营企业的效率、国有企业的监督与民营企业的激励有机融合,有助于环保行业科技创新和提质增效。
 

(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