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依然是今年稳增长的关键抓手,“两新一重”明确了今年政府投资的重点和方向。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22日在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的投资工作意义重大,要精准筹资,政府工作报告中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拟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加起来中央层面筹资超过5万亿元,其中新增超过2万亿元。通过政府的作为激发社会资本跟进,从而使市场配置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李克强表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
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
近期,新基建的重要性被决策层频频提及,各地也在集中加码新基建项目。今年4月份以来,上海、广东、重庆、山东、云南等全国十余个省份已经出台了有关新基建的落地举措。
这其中既有疫情外部冲击之下,稳增长与托底经济的重要考量,也有深化中国数字经济技术优势、培养未来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新期待。
赛迪智库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从长期来看,新基建是未来规划的重点方向。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压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带动投资累计或将超过17万亿元。
大力加快新基建,并不意味着忽视“铁公基”等传统基建。政府工作报告同样强调了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泰证券认为,投资中的发力重点仍然是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受下游需求压力,短期难以修复,房地产开发投资难以出现明显回升,基建投资仍是发力重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接受采访时表示,疫情对经济增长带来短期冲击的同时,期间暴露的短板领域、催生的新型消费,也让行业看到了下一阶段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抓手,基建、消费等仍然是逆周期调节的主要发力点。
盘和林表示,新基建投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为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传统基建在以后一段时期仍将占据主要规模。经济增长没有灵丹妙药,所以各行业仍然需要理性对待、认真分析新基建投资的项目可行性。
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激发巨大的投资空间。中金证券指出,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所需的户籍、土地、社保和财税体制改革,在当前环境下更有紧迫感。制度建设之外,补齐相关基础设施的“短板”对于要素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有序推进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一些基础设施的存量已达到发达国家标准,但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仍有较大投资及升级的空间。
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老旧小区改造为例,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国务院参事仇保兴撰文指出,我国城镇需综合改造的老旧小区投资总额可高达4万亿元,如改造期为五年,每年可新增投资约8000亿元。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