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开启人工智能元年之后,在近5年的时间中,人工智能产业有何新变化,投资生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近期,在“上海临港前沿产业与创业路演秀”第二场,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专项路演上专访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总经理吴巍。她表示,大部分人工智能公司在16、17年都完成了从技术到产品落地,近几年,AI发展进入了从产品走向产业的过程,这个链路比“技术到产品”更长,整个AI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和渗透到各行各业过程中。与此同时,随着技术从感知智能往轻量化行进,对底层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批算力公司也在这几年成长较快。
于投资而言,吴巍称,目前阶段一方面会关注前沿技术突破,尤其是能够优化解决AI应用中长尾效应的技术;一方面会关注后端产业能级的提升,即通过AI技术的智能决策能力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通过数据驱动的产品定义创造新的用户需求,帮助产业形成全球竞争力。
具有科创基因的临港新片区,目前正努力打造开源创新赋能的人工智能产业。那么人工智能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到底有多大?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AI发展也好投资也好,都还在路上。”吴巍认为,AI的核心是智能决策,当社会搭建好数字化底座,各行各业获得大量的结构化数据,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形成一张网络,产生巨大的网络协同效应,而后AI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这过程中需要经历新旧技术转换带来的新旧产业转换,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新基建投入、甚至社会治理的投入。
AI产业新变化和投资方向
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投资领域也是风起云涌,那么该领域的产业方向和投资生态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吴巍告诉记者,公众最早认识人工智能是在人脸识别企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些企业主要是基于有较多结构性的人脸数据,且人脸识别从技术到产品的路径比较短,从而让人工智能的技术较快得到发展和应用。
“相较而言,近几年AI技术更多的是与产业链条更长的行业相结合,这条链路不像人脸识别公司,而是比过去的爆发期可能要更为漫长,也更为接地气的过程。因为行业知识壁垒,以及行业的产业链路更长,目前AI技术和产业的磨合需要更长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AI的应用范围和广度较之前更打开了,技术开始交付降本增效提升需求这样更可量化的商业价值。”吴巍分析人工智能产业的变化时称。
谈起2016年以来的另一大变化,吴巍称,2016年时基本都是算法企业,这些算法基于感知智能,模型比较重,计算量很大,所以很多公司开始做一些模型轻量化的研究和突破,包括算法和算力的结合,提供解决未来大规模并联计算的更优方案。这也是近些年来的趋势。
人工智能正逐步从技术研发阶段向商业化落地快速推进,目前已进入赋能传统产业链与各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机构又青睐于哪些细分领域?
“我们重点关注两类企业”吴巍说道,“一类是前沿科技企业,也许技术突破尚需一点时间,一旦取得突破能够提升行业效率的公司,比如算力、算法、通信、数据处理、新型应用都是我们关注的领域。像海飞科,团队是英伟达前后6代核心GPU架构核心成员之一、前首席工程师创立的GPU芯片企业,目前我们也已经引进了新片区,他的技术就是非常有突破性和前瞻性的。”
“另一类是积极将AI技术应用于各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这类企业尚处于和传统产业的打磨过程中,当前市场份额可能并不大,毛利率还在提升,但未来可能产生更大的产业生态协同效应,我们也很认可它的价值。比如另一家我们正在引进新片区的滴普科技,我们称它为数字化时代的IBM,它将企业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结构化,搭建系统,帮助企业利用数据提高效益,目前已经涉足了零售、政务、文旅、工业等10多种场景。”
在各种鱼龙混杂的创新概念和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之下,投资机构又是如何判断真成长还是伪概念企业?
“这取决于企业如何解决AI行业的长尾效应”吴巍表示。她详细分析称,AI目前落地最大的问题是长尾效应,长尾效应可以分成几类:一种是无长尾效应,即单点地解决特定问题的公司;第二种是局部性的长尾效应,比如A医院的解决方案换到B医院就要重新定制,服务属性就会很重,影响毛利率和竞争力;第三种是全局的长尾效应,能够解决行业通用性问题,比如客服机器人,有非常强的长尾效应,现阶段如果需要一个客服机器人回答所有的问题,那它势必需要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和知识图谱,但如果出现一个公司,能带来突破,在这个行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甚至可以做到迁移到另一个行业,那这样的公司会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公司。
临港向千亿人工智能产业迈进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科创的土壤以及政策的支持,正在高速发展的临港新片区无疑是一片沃土,具有较为丰沃的产业基础、政策体系和营商环境。
对于临港新片区目前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吴巍告诉记者, 临港新片区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很有特色:一是重视前沿技术和产学研转化,比如国内尚待突破的算力核心GPGPU( 通用图形处理器),与知名高校合作的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平台;二是与区内其他产业联合创新,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无人驾驶企业、大飞机产业链+无人工厂等。从技术和应用两端,打通AI技术和应用产业,在区内形成丰富的人工智能生态。
目前临港新片区已经落地人工智能产业重点项目约25个,其中十亿级项目10个,涉及总投资近300亿元。
根据临港新片区的目标,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900亿元,重点聚焦芯片、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加速推进“AI+”多元应用场景落地,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加大宣传营造产业集聚发展氛围。
其中,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便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我们是产业投资人,基金是坚持做产业推动的,我们首先是研究驱动去做投资,会围绕产业脉络进行梳理,梳理出好的标的,投资完成后把它引进园区,做好落地服务。”吴巍称,“我们有一个5人的投后服务小组,当投资团队在跑项目时,配一个投后服务小组的人,宣传临港政策,如果项目有需要,我们就对接相应的落地服务。”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便是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同意,由上海国盛集团、临港集团联合发起设立,市区两级政府财力、大型国有产业集团、以及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的市级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注册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该基金以投资为抓手,立足上海综合优势,打造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各类要素联通、对接、整合的“一站式”平台。
临港新片区也在政策上进行突破:一方面,探索人工智能产品技术示范应用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类主体率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健全数据保护、备份审查、交易风险评估等安全管理机制。
除了政策驱动之外,在吴巍看来,临港新片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临港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为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