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动向 >
    跨国公司看好碳交易市场 降碳成企业新型竞争力
      时间:2021-07-19 10:31 作 者:

  备受期待的全国碳交易市场7月16日正式开市。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有2225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能源结构迎系统性变革

  双碳目标的提出,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数十年发展的主基调,中国将在能源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迎来系统性的变革,并实现能源安全水平的提升,为绿色能源发展和新商业模式带来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在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的一场碳中和论坛上表示:“我国钢铁、建材、电力能源消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一半左右,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是OECD经济体的三倍。”

  马建堂认为,未来能源低碳发展是关键,要用电能替代燃煤和燃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电气化进程。“在供应侧,应加大风能和光能,需求侧,要加大工业、交通的电气化布局,在系统层面,要发展规模化储能技术,完善新能源参与市场的交易机制,推动电力系统数字化发展,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马建堂说道。

  咨询公司贝恩预计,到2050年中国终端能源需求中,电力比例将大幅提升至约60%,该比例在2020年仅约30%,与之对应,发电能源结构中的化石燃料需求占比将从2020年约70%下降至2050年的约25%。

  我国能源结构变化还将推动光伏行业快速发展。2019年至今,以大尺寸、高功率为特征,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组件出货量、电池需求量、硅片需求量逐年递增。贝恩保守预计到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245GW。

  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全球管委会联席总裁戴璞(Denis Depoux)表示:“中国在推进减排方面有诸多优势,比如制度优势、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展望未来,包括风险管理衍生品、绿证制度以及绿色金融等在内的碳市场将进一步发展,这也将推动包括碳捕集、碳封存等低碳技术的优先应用。”

  绿证制度将有助于实现减排的地域可替代性。目前中国市场中的绿证尚未与碳排放权计算打通,即购买绿电不能抵扣碳排放。贝恩预计,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取消后,绿证价格可能会显著下降,但若能像欧洲市场一样,绿证与碳排放交易价格挂钩,国内企业对于绿证的需求将随之增加,价格也会上升。

  企业碳中和成本压力上升

  在中国加速迈向碳中和的背景下,企业正面临日益上升的成本压力。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碳关税,也将进一步冲击出口型企业,部分跨国企业将会重新衡量在欧盟以外地区设厂的综合成本,进而调整全球的工厂布局。

  对此,戴璞表示:“降碳将成为企业的新型竞争力,企业需要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开展碳价风险管理。”

  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在论坛上表示:“博世在中国46个业务所在地的二氧化碳绝对排放量占博世集团的近30%,博世中国在气候保护和碳中和领域累计投资1.2亿元人民币,自2019年起在中国实现了数百个节能减排项目。”

  陈玉东表示,博世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从供应商到客户整个价值链中二氧化碳减排15%,包括从原材料运输到成品运输以及产品使用中的碳排放。

  “在中国,博世除了电芯不做以外,所有的电气化零部件我们都有参与,并建立了氢能发动机的合资企业,氢能的相关零部件研发工作也都在中国进行,我们的目标是让汽车工业更加环境友好。”陈玉东说道。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造船厂、设备供应商以及海事研究和金融机构。马士基中国总裁彦辞表示:“航运业脱碳将会带来数万亿美元的商机,包括氢气生产、氨合成、存储和配送以及发动机、能效技术等在内的领域将会受益。”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纪昌认为,低碳价值链将成为中国绿色能源转型的重中之重。中国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企业应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业务推动模式转型。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更大,需要走出一条更高效的碳减排路径,从技术、经济和制度三方面切入,加强顶层设计,发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强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推进新能源动力、低碳环保方面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董纪昌说道。
 

(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