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推动下,新经济新科技发展迅速,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以最具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为例,今年1~7月零售销量达122.9万辆,同比增长210.2%。不过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些许状况,安全事故频现需要监管层加大规范力度。
日前,年仅31岁的企业家林某在高速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不幸离世,据称死者当时驾驶的是蔚来汽车并启用自动驾驶(领航辅助功能,NOP),而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撞上了道路施工车辆。事后,蔚来方面表示哀悼并声称NOP领航辅助不是自动驾驶,强调等待交管部门调查结果,但由此引发舆论对新能源汽车所谓“自动驾驶”功能的担忧。
虽然事故原因仍有待调查,但现实中我们能很明显地感知到,在国内新能源车企发展如火如荼之际,将“自动驾驶”作为宣传噱头并不是个例,更有大部分新能源车企视之为主要卖点。但从专业角度看,现实是目前新能源车企的自动驾驶技术远远谈不上真正的“自动驾驶”,普遍只是停留在L2辅助驾驶阶段,而且技术也并非完全成熟。操控汽车主要依靠驾驶员本人而非行车电脑等软件设施,如果车主“误信”自动驾驶的作用,可能会加大事故发生的概率。
其实,此次蔚来事件之前早有相关案例发生。以新能源车企代表特斯拉为例,今年以来在国内接连发生“刹车失灵”事件,背后原因就有自动驾驶技术介入后判断不准。
在国外,新能源车企因相关问题被罚也不在少数。不久前,美国加州的两兄弟对特斯拉提起诉讼,称该公司对车辆的“自动驾驶”相关功能进行了虚假宣传,特斯拉曾多次试图让法院驳回这一诉讼,但是最终法官宣布允许案件进入下一阶段。去年7月,德国慕尼黑法院就一项针对特斯拉辅助驾驶和全自动驾驶功能误导消费者的指控做出裁定,认为特斯拉给了消费者不切实际的承诺,要求特斯拉必须在德国的所有宣传材料中把包括“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全部潜力”在内的夸大之词删除。
除了自动驾驶,还有不起火电池、8分钟快充等夸大宣传和虚标续航里程等,都是新能源车企偏爱的宣传方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不起火电池”无法100%保证不会发生起火,而是第一个电芯失控,此后24小时内未起火,且电芯逐步恢复至常温安全状态,即电池“只冒烟,不起火”。
过度宣传在营销中并不鲜见,但汽车关乎人身安全问题,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对普通人而言门槛较高,不易分辨。有统计显示,仅仅特斯拉汽车,近年有明确证据证明由自动驾驶系统引发的事故致死人数就超过20人。
因此,务必警惕这一新兴技术发展出现失序、失范的倾向。很明显,这是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积极介入,主导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制定统一、规范的权威指导文件,约束车企全面提示风险,真实宣传,开展实实在在的技术竞争,而非沉迷于玩文字游戏的营销竞争。同时,对于涉嫌夸大宣传、虚假营销的车企予以重罚,促使其保有敬畏之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至于广大车主和社会公众,需要对新技术擦亮眼睛,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的“自动驾驶”,需要慎之又慎,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在相关技术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方向盘要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技术在发展运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驾驶技术关乎生命安全,当前夸大乃至虚假宣传现象亟待全面整治纠偏,确保行业规范发展行稳致远,稳打稳扎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