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态度 >
    从“老有所养”到“富足而退”
      时间:2013-03-15 12:16

  面对养老问题,任何国家、个人都无法回避。历年的全国两会,养老问题都是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点。因为养老问题不仅关系着辛苦一生的退休老人们能否实现“老有所养”,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年轻人能否解除后顾之忧。

  据全国老龄委统计,预计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21亿,占全国总人数的16%,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同时,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又不同于其他国家。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是在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完成工业化之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其人均GDP已经达到一万美元。这时的西方国家开始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的阶段,发展目标开始逐步聚焦于人的自身发展。而当前中国的人均GDP只有四千美元,是在低收入水平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显然是“未富先老”。

  在低收入水平上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既要考虑到老龄人口增多对现行养老保障体系的挑战,又要考虑量力而行,以免投入过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冲击,要做到“经济增长”与“老有所养”和谐发展。只有在经济总量增加、“蛋糕”做大的基础上,切给老年人的这一块才会越来越多,“富足而退”的梦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但“未富先老”也不是当前中国养老形势下的唯一问题。一个社会现实是,当前我们的社会福利政策远远落后于GDP增长。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30%—50%,一些中等收入国家也在20%以上,而中国的这一数字只有12%左右。同时我国的社会福利还存在着一些历史欠账。这一方面要求政府增大公共财政对养老的总量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推进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一套更加充足的、完善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政策。

  养老的三根支柱是物质供养、精神赡养、服务照料。“富足而退”的养老生活不仅仅需要物质的保障,情感的依托和慰藉也是老年人所需要的。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城市的独生子女家庭出现“空巢”的情况下,中国的传统养老方式正在受到冲击。虽然家庭养老的情感依托不可替代,但社区、敬老院等已经成为重要的养老模式。因此,我国需要构建亲情化、地域化、市场化的立体养老网络,让政府、家庭、社会共同发挥协作和聚集能力。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是所有的老年人都向往的金色夕阳岁月。当我们年老的时候,不会再为了看病花钱而担心,不会再为了去哪里养老而烦忧,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愿景与憧憬,才是“富足而退”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系统已经禁止评论功能!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