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总理李克强在他的首次正式记者会上表明,他致力于改革事业。他阐述了自己的愿景:缩小政府规模、加大反腐力度,以及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在整个记者会上28次使用“改革”这个词。
李克强是改革者这一点并不值得大书特书。在邓小平启动中国“改革开放”战略、告别毛主义以来的35年里,中国历届领导人都曾推动经济、社会甚至政治改革。
关键问题并不是某一名中国领导人是不是改革者,而是他或她是哪一种改革者。
从议程看,李克强与前任温家宝之间的反差就很明显。李克强在周日中国全国人大会议闭幕时阐述的议程,范围更加有限,也更聚焦于经济领域。同时他的议程似乎更加具体,因而更可实现。
温家宝在任内的最后几年里一再谈到转变中国政治体制的紧迫性。虽然他从未详尽描述需要哪些变革,但他对根本改革领导制度的呼吁,被视为几乎不加掩饰地推动采用更民主的方式遴选官员。
李克强没有直接提到政治改革,相反,他强调了自己最爱谈的主题之一:推进更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可让中国经济获得增长“红利”。
“靠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还有巨大的潜力,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还有巨大的空间,”他表示。
从表面上看,这个信息比一年前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年度会议结束时发出的呼吁更为保守。当时温家宝表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可能丧失近年取得的经济改革成果。
温家宝在推动政治改革方面从未成功。他发表的有关政改必要性的一些比较尖锐的言论,甚至遭到官方媒体的审查。
美国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University of Chicago Center in Beijing)主任杨大利表示,如果说李克强把标杆设置得更低,那么他也是在采取更为现实的态度。
“大家意识到你想要改革,但是改革可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因此你希望降低人们对于政治改革的期盼,”杨大利表示。“李克强的焦点基本上落在经济和社会的范畴内。”
李克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设想,并一一阐明用于评估成功的可衡量基准。
在法律领域,除了提出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的含糊承诺外,他还作出一个具体承诺,即最迟在今年底出台一个针对中国有争议的劳教制度的改革方案。
针对政府管得太多的抱怨,他誓言将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三分之一。他还承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中国政治制度的设计宗旨是维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可想而知,李克强的总理任期也将与温家宝有很多类似之处。
温家宝主政期间,中国在构建社保体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面向大部分公民推出基本养老金、福利金和医保。扩大这些社会项目,在李克强缩小巨大贫富差距的计划中占据核心地位。
李克强一度直接提到温家宝,对温家宝为本届政府打下好的基础表示敬意。
不过,更说明问题的是,他间接提到温家宝承诺重大政治变革、但未能兑现的政治遗产。
李克强说,“(我们将)言出必行,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