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是一棵常青树,1984年40岁时参与创办了联想,明年是他下海30年,但一点看不出他打算停步休息。
柳传志哪儿来这么持久的驱动力?最近接受央视“对话”访问时,他饱含感情地说,在我40岁以前,中国成天在搞阶级斗争,忙着开会,实在是憋了很久,好像活在这世上,就这么闷一辈子,一直被压抑着,屋子里一点都不透气。也许有的人就随遇而安了,但我不愿意。所以真的国家改革了,感觉特别好,(改革)“释放出了大批的人”。
因为不想随遇而安,不想浑浑噩噩一辈子,所以一当有个机会,柳传志就倍加珍惜,热情和斗志被释放出来。他注定要在这条创业、创造的路上跑一辈子。
柳传志没上过富豪榜,他之所以成为商界旗帜,不在个人财富数量,而在他的商业领导力。他是靠那些可被借鉴、可被学习的经营管理智慧和能力,获得了今天的地位。而很多远比柳传志富有的人,由于其财富主要并不是靠商业创新和管理能力获得,并不来自个人潜能的不断挖掘和升华,所以,“财”与“才”不对称,他们永远不可能企及柳传志的境界。
走向未来的中国要转型升级,对“敢于尝试、释放潜能”的精神和行动的需要,比之柳传志下海时,丝毫不会减弱。失去了这种精神,我们很可能陷入“温水煮青蛙”的中不溜秋的陷阱。
和创世精神相反的,是混世的态度。20世纪头几十年,中国有过一个“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他说“不倒”的秘诀就一个字,“混”。他和蒋介石共事期间,奉行“三不政策”,一不负责,二从不建言,三不得罪人,越混官越大,无所事事,乐得自在。他死后有人在报纸上为他登过一副对联: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今天的社会,当面对择业等选择时,“花最小的力气、求最大的安稳”、躲避风险、怕苦怕难,似乎已有些司空见惯。父母也总是操心孩子吃不起苦,压力会不会太大。这不难理解。但是,当空气中越来越多地弥漫着求稳、想混、图舒服、好逸恶劳的气氛时,我们的未来又会在哪里?
原标题:创世与混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