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半年报”数据。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速定格于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
对于7.6%这个数据,乐观者认为二季度7.5%的增长好于预期,而悲观者则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很大,中国经济仍然没有脱离硬着陆的风险等等。事实上,对于中国经济数据的解读,历来分歧很大,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经济持续放缓,多年的系统性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的情况下,一旦经济增长低于8%,引发的对中国经济看空的声音就会异乎寻常的大。但是,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除了GDP增速之外,还有更多的衡量指标。比如,先看三驾马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虽然出口在经历后两个月的打假之后回归正常,但整体上半年表现尚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2.3%,上年同期为下降2.4%,前6个月的PMI也一直在50%的荣枯线以上,说明工业生产平稳;从就业来看,根据人社部的数据,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是700多万人,农民工新增外出打工的人数是444万人,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就业目标是900万,应该说,这是一个超预期的数字。以上的诸多指标说明,尽管经济增速“只有”7.6%,但经济运行平稳,衡量宏观经济的诸多指标处于良好的状态。特别是,上半年这些数据的取得,是在中国经济很多矛盾和问题显现,高层下决心调结构,以及全球经济极其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取得的。
然而,对于上半年中国经济的表现,看空者依然居多。对于7.6%的增长,之所以引发悲观情绪,原因不外乎三:一是相当一部分人具有强烈的根深蒂固的“保八”思维和情结,只要经济增速低于8%,他们就会认为宏观经济跌破“荣枯线”。事实上,在历经30多年的高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受资源、环境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未来10年如果能够保持7%左右的增长,已经非常了不起。正因为此,新一届政府一再强调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收入分配。但对一个习惯了飙车的人而言,一下子坐在正常行驶的车里,还真有点不习惯;其二,近年来,对于中国经济的判断,利益代言人颇多,特别是投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习惯于从看空的角度解读数据,并影响政策;其三,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上半年经济增长乏力,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为2.2%,低于世行1月份时预测的2.4%和2012年的2.3%;将中国经济增速下调为7.7%,世行认为,全球经济总体看来正进入一个更加稳定但更加缓慢的增长时期。而从实际表现看,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都表现乏力,特别是新兴市场,增幅大幅放缓。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中国经济,上半年的表现也低于很多市场人士的预期,继一季度的7.7%后,预计二季度的经济增速也就在7.5%,接近年初制定的政策目标。各项指标亦出现明显的放缓迹象:制造业的先行指标PMI在6月份为50.1%,创下7个月以来的新低,荣枯临界线,中小企业的PMI甚至已连续15个月位于临界线以下。外贸形势错综复杂,在严厉打击虚假的贸易行为的措施出台滞后,6月份进出口数据大幅下挫,出口同比下跌3.1%,外贸形势极为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看空中国经济在情绪上可以理解,但并不符合中国经济的实际。以创造了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的巴克莱银行的观点为例,该行将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速预测为惊人的3%,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硬着陆”的例子。但事实上,关于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共识已经远远多于分歧,除了林毅夫等个别人坚持中国经济还能持续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20年之外,大多认为在资源压力、人口红利以及经济发展的边际效应都趋减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滑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速可以下滑至3%的水平,很显然,这是一个灾难性的的数字。
面对外界的恐慌和争议,李克强总理最近三次提及稳增长,特别是在7月9日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明确提出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笔者认为,李克强总理的“两限论”起码包含三个基本的政策命题:其一,调结构和促转型是本届政府的核心任务,但调结构也好,推改革也好,都必须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下进行。因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回归常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要避免经济大幅下滑“失速”造成难以控制的灾难性的结果。因此,那种认为中国经济将下滑至3%左右的硬着陆的猜测是不现实的;其二,宏观政策合理的区间,既要使经济增长和就业不低于政府的预期目标,也要使物价等衡量宏观经济健康的重要指标不超过民众的承受力。所以,克强总理所言的“上限”和“下限”并不难猜测,年初政府制定的7.5%的增长目标、900万的就业以及3.5%的通胀是宏观政策的三个“触发点”,如果经济增速不低于7.5%,不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和严重的通胀,政府的调结构和促改革的努力不会停止;最后,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破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仍然是推动改革,打造中国经济的3.0升级版,这将是“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
基于此,笔者认为下半年出台刺激性政策的可能性极低。上半年管理层主动调低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且刻意在消磨多年来的“保八”思维,并且通过一系列锐意改革的举措,包括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降低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措施来解决积累的问题,是一个不错的开局和信号。下半年宏观政策仍然会坚持正确的选择,根据中国经济转型期和解决过剩产能等特点,出台一系列关键领域改革、和扩大消费等措施,走正确的路,而不是回到以前经济一旦下滑就出台短期刺激政策的老路。“保八”也许就此悄然淡出中国宏观政策的舞台,对于未来的中国经济而言,平稳消除资产价格泡沫、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通过改革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将成为政策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