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态度 >
    万建民:经济低迷之时要容忍短痛
      时间:2013-07-18 15:30

  在经济低迷之时,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只能来自企业创新,政府更要懂得放水养鱼,容忍财政下滑的短痛

  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强,大大增加了人们对于中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的猜测。老外创造的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由此大热。英国投行巴克莱在一份报告中称,“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

  的确,李克强总理上任后多次强调,“长痛不如短痛”,要少管市场多放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顶住压力坚持放权,停止扩张性政策,回归市场化调控,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广泛赞誉。

  问题是,中国经济局势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想象,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上半年经济数据陆续发布,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济开始走向低迷的判断。这虽然并非意外,却增加了市场化转型的阻力。

  以财政收入为例,今年前5个月,中央财政收入增长0.1%,比全年预算目标低6.9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入前5个月累计同比增长6.6%,也低于目标增幅。收入锐减,民生等支出需求刚性增长,加之前几年形成的巨额债务,压力可想而知。

  按照以往的经验,财政收支失衡,政府必然通过加强征缴力度,把压力传导到企业。此前曾有地方出于财政增收压力,预缴、清缴企业所得税的先例。“营改增”之后,一些城市地税税源减少,同样通过地毯式清查加强征缴,让企业有苦难言。眼下许多企业正为资金短缺所苦,倘若种种变相增加税费的措施被广为效仿,不啻是另一场灾难,决不能任由其发生。

  面对持续疲弱的经济数据,我们能够下定决心放弃短期刺激,容忍一定程度上的经济下行,同样也应该容忍经济下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包括财政收入的适度下滑。政府部门真正做好这样的准备,尤为重要。

  在经济低迷之时,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只能来自企业创新。走出低迷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水养鱼”,创造一切条件鼓励企业创新。税收实际上是把资金从最有可能创新的市场主体中抽走,用于最缺乏效率的公共领域。在高速增长期,企业尚能应对高税负的压力;而在中速增长期,高税负会把企业的创新活力彻底扼杀。

  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企业、政府都将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处理这些新的矛盾,不仅考验企业的能力,同样考验政府部门的智慧。

  “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正是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两者的矛盾,在经济低迷时会更加激化,政府之税与企业之负的冲突只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容忍“短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