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态度 >
    共享经济思考:轻思维累成了重模式
      时间:2017-02-17 11:08 作 者:

  以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的互联网成为共享经济天然的土壤,一年间国内互联网共享经济行业规模从2万亿元激增至4万亿元,共享资源也从房屋、出行等实物载体向知识、兴趣等虚拟载体渗透,摩拜单车们的火爆、支付宝到位的脑洞大开和分答们的舆论热度均受益于共享经济的光环,不过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从行业规模、典型企业、行业成熟度、发展瓶颈等维度观察来看,在共享经济的光环下,部分业态甚至脱离了闲置资源共享的本质而成为一种职业。

  出行  笨重的共享

  供给方整合闲散物品或服务资源,需求方以较低价格获得产品或服务这样的互惠模式让共享经济市场规模一再飙升,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共享经济行业规模达到2.24万亿元,预计2016年已增至4.37万亿元,增长率95.3%。在井喷式发展的共享经济模式中,共享出行模式以共享租车、共享单车、共享停车位等多种形式成为在国内甚至全球影响最广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领域。

  该领域今年的影响力来自于滴滴对中国优步的合并案以及新晋红人共享单车们的发展速度,成为争议的原因除了一直存在的政策冲击外,还细化表现为共享沦为职业化和企业过度竞速可能造成的二次资源浪费。

  网约车管理细则中对户籍车籍问题的坚持让非本地户籍司机望而却步,虽然相关企业并未公布各地本地户籍司机的数据,但是有消息称,北京网约车市场至少有一半来自外地专职从事网约车工作,或许这就是企业与政策角力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暴露了中国共享出行车主专职化的特点。

  当闲散、自由被职业化所束缚,共享经济的“共享”这个定语将如何实现?有观点认为,职业化意味着只能共很难享,这违背了以轻资产为特点的共享商业模式。不过根据相关数据,从中国网民对互联网共享资源最高需求度分布和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共享平台最高频率分布数据来看,出行类服务都位居首位,分别为25.9%和26.4%,共享出行的热度可见一斑。

  上述硬性数据也从侧面解释了共享单车在2016年下半年爆红至今的原因。连续不断的融资、疯狂的跑马圈地……诸多特点像极了当年的专车大战,相比于竞速,北京商报记者更关心各家动辄数十万的线下车辆投放计划。

  线下是否真的需要如此数量的单车?如何评估一个城市的单车饱和量?投放新车后城市原有的存量车如何处理?固定的社会资源承载能力与大规模的车辆投放策略必然会引发矛盾,政府部门及物业等机构没收、暂扣共享单车的事件屡见不鲜,自建供应链的共享单车企业甚至被认为仅仅是冠以共享经济帽子的传统型企业伪装者。

  共享单车战队中不乏改造旧车、搭建以1换N平台的实践者,但是此举会否牺牲安全性与标准性值得探讨。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大部分共享单车企业谈及竞争策略时均强调快速铺量抢占先机,或许被资本助推的共享单车玩家们也认为发展节奏的把控是个难题,希望时间教会他们在快慢节奏和资源浪费上找到平衡点。

  房屋  迷茫的共享

  尽管“衣食住行”中的前两项因自身特殊性未在共享经济大潮下脱颖而出,但这并不影响“住”继“行”之后成为用户、企业和资本第二大关注重点。从共享标的的特点来看,共享空间模式包括共享住宿空间、共享宠物空间及共享办公场所空间三种形式。传统的空间租赁需要较大的组织和时间成本,而共享空间模式是一种轻资本商业模式,拥有低组织成本等特点,更为灵活。

  以中国为例,共享住宿空间较后两者形式更早也更深入人心。在2016年中国网民对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认识调查中,Airbnb和小猪短租以25.9%和23.6%的分数紧跟滴滴和Uber之后。显而易见,房价的居高不下、商品住宅过剩以及“二孩”政策加大家庭对大户型房屋需求等因素刺激房屋服务共享领域热度的稳中提升。

  从市场培育时间来看,国内在线短租领域算是中国共享经济的先行者,该市场于2011年起步,根据艾瑞数据显示,该行业在2012年市场规模为1.4亿元,在2015年市场交易额达到2.6亿元,预计2017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03亿元,在共享理念的不断刷屏之后,国内的“途家”、“小猪短租”等已形成品牌效应,据不完全统计,在线短租行业目前已集合超过22家企业。

  与快打法的共享出行领域不同,共享空间行业的发展速度显得有些慢吞吞,甚至在2016年末在线短租领域奠基型企业Airbnb入华后也未见激烈的补贴战。竞争并非没有,而是该模式的低频与高市场化程度间接地保护了这个市场应用的节奏。问题也并非不存在,服务的标准化、供求双方的信用体系搭建与培养也因为慢成为不能速成的任务。

  除共享经济老兵Airbnb和小猪短租等在线房屋短租型企业之外,共享空间的另一种形式共享办公模式在今年意外爆红,原因在于毛大庆辞任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创立优客工场,也在于该模式鼻祖Wework超过160亿美元的估值,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优客工场已经签约布局全国16个城市45个场地,吸引会员7964人,完成5轮融资,估值达55亿元。这种以商业地产为切入口的共享租赁模式让优客工场等国内追随者的风头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海外老师。

  去年一年有关共享办公的玩家渐增,传统房地产开发商、互联网公司、孵化器企业等都兴致勃勃,同时业界对该模式的质疑和探索也从未中断,难道共享办公的意义仅在于“二房东”?从业者并不同意也不满足于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切入共享办公市场,空间资源都被列为最重要的揽客招牌,但这仅仅是最基础的,庞大的地产和酒店存量市场甚至决定了这并不是共享办公行业未来制胜的关键,空间的标准化管理、办公后市场的跟进或抛开“办公”这一局限而需要的想像力才是该行业在迷思中的突破口。

  知识  慢热的共享

  与出行和空间共享的实体标的物不同,共享知识技能这种以虚拟物为标的的模式在2016年悄然走俏。

  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让这些专家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与他人在线上进行一对一的分享可达到更好效果,这就是知识技能的共享,共享知识技能模式在线上可以对知识技能供需双方进行匹配,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可以这样理解,百度知道就是知识共享模式的雏形。

  从百度知道到分答,知识共享被全民热议的幕后英雄不乏明星,标价4999元一条的王思聪问题和对章子怡一条2929元的付费问答没有吓退网民,反而让该模式在短时间内成为共享经济领域的黑马,分答也因明星效应获得巨大曝光量。

  但知识分享引发的争议也随之呈上升。消失47天、栏目缩减是分答乃至整个知识共享模式所付出的代价,但也是知识共享模式为互联网产业走出的重要一步,它让互联网免费模式向付费演变。

  艾媒咨询调查显示,手机网民对付费问答平台的认知度较高,占比达85%,且有39.3%的人使用过付费语音问答产品,44.9%的受访手机网民表示付费问答能实现知识价值。

  令人欣喜的不光是知识付费的曙光,还有用户对知识共享的关注领域。数据指出,66.7%的用户更加愿意就专业领域疑难问题进行付费问答,而为满足对明星名人八卦心理的用户则仅占10.2%。在提问平台产品的选择方面,43.3%的手机网民表示更在意平台的专业性,以答题者的知名度为主要考量因素的手机网民占比为21.8%。虽然明星八卦能够一定程度带动产品关注度,但从长远来看,专业性才是付费问答平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内容付费趋势已成型,如何保障优质并专业知识分享的产出被用户和从业者共同关注。毫无疑问,优质的产出主要依赖于知识供应者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网红。有观点认为吸引知识网红主要依赖于直接引入和平台孵化两种策略,而刺激这些知识网红持续产品的最直接因素就是疏通变现模式,企业仅提供变现平台并不能持续引导内容输出。

  摆在知识共享平台的难题至少来自于三方面,知识如何商业化交易、版权问题、监管问题。针对商品化交易,知识难以量化的特点如何定价?如何保证不同供求方的交易体验?版权问题则是内容产业的通病,如何保障版权?如何界定付费问答领域的知识产权?从法律与实践中都是对企业的考验,对于监管问题则需要技术和机制的及时跟进。

  人才  青涩的共享

  如果说知识是2016年国内共享经济虚拟化最黑马的践行者,那么人才共享很可能在2017年低调逆袭。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50.7%的网民表示人才共享平台形式将是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44.1%的网民表示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深化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社会可持续性。人力资源的有效共享和物质资源的进一步优化整合将是未来互联网共享经济的一大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共享网络将有效解决人才资源均衡问题。

  在人才共享模式中,每个人的能力和时间都可以得到变现,供给方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服务,让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挥一定的价值。猪八戒网其实就是人才共享模式的中国鼻祖,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让很多人才逐渐倾向于岗位自由或身兼数职,兼职招聘则是当下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人才共享企业看来,伴随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政策的完善和松绑,企业期望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国民期望提升收入等因素,未来中国将有更多企业选择兼职用工,中国兼职行业甚至有望出现估值超百亿美元的独角兽。去年国庆前后至今,企业对人才共享模式的尝试不断,先是支付宝上线到位服务,后是兼职招聘企业斗米获得来自高瓴资本、腾讯、百度、新希望集团等投资方的B轮融资,紧接着拉勾网上线企业外包服务平台大鲲,以上玩家均是瞄准人才共享模式的潜力。

  不过,与其他售卖或整合服务的平台一样,人才共享从业者总会面临各种细琐的问题,例如供给方服务专业程度、定价标准、真实需求容量、服务质量保障等,为了在短期内在供求两端吸引更多的用户,有些平台甚至成立之初放任某些问题不顾,导致供求双方出现跳单等情况,有些企业也无力或无意解决专业、诚信和效率等根本问题。

  从企业端来看,服务平台决定了人才共享是一个重运营的模式,企业主的需求是否能精准地表达,根据算法匹配技术依赖人工顾问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现实,在对接顾问前,平台需要与企业主有充分的沟通,类似这样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平台无法忽略,同时按需雇佣虽然被认为是大势,但在国内并未成熟,市场培育过程将相当漫长。

  没有无缘无故的趋势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井喷式发展,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对于人才共享企业而言,低调与慢热并非坏事,记得在天晴时修屋顶,在趋势来临之前疏通细节解决问题实为聪明之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