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破加速
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带来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相关技术服务的供给的丰富,最直观的效用在于降低诸多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门槛。比如,一套芯片检测系统,国外品牌价格为七八百万,而由相关研究机构国产化的,价格仅为一两百万。
不过,这还不是需求导向下广东智能制造新型研发机构探索的全部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广东制造业企业呈现出的需求多样性,正不断推动着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融合创新和突破。一些新型研发机构的自主技术,或是国外技术经过引进消化再创新之后,最终实现了对国外的追赶和超越,甚至开始向国外输出。
这本身是一个加速技术转化的过程。上述缔乐视觉负责人袁海宏说,该企业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柔性物件识别检测的技术,实际上过去就已在学校内部研发多年,此番被企业需求激活并实现进一步突破,“我们现在的技术基本上已经是国内顶尖行列”。
前述的自编程机器人亦是一个典型案例。熊薇介绍说,该技术的雏形来自一家意大利企业,广东陶瓷企业引进后一直未能达到理想效果。由于需求空间大,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旗下一家企业将该意大利公司收购并对技术进行优化,最终实现创新。
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则在智能制造装备控制器的研发上取得不小成效。控制器是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所有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国产化至关重要。
“我们已经在进行第二代的产品研发。”刘佳介绍说,该研究院的目标是研发出功能较国外产品更为优化的智能控制器,包括有更好的兼容性、更好的柔性化控制效果等,以适应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和本土制造业更为复杂的改造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以及技术的融合创新,也激发了这些广东智能制造新型研发机构更多的探索。比如,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的研发范围之中,除当前需求巨大的诸多共性技术外,另一重点便是对前瞻性技术的探索。
刘佳介绍,这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人工智能尤其是将其中的深度学习技术在智能制造过程中进行应用探索,比如实现车间的“无序分拣”等场景;二是结合新型感知技术进行“仿生手”研发探索,“不同于刚性夹具,它可以实现柔性抓取,将有广泛应用”。
多位业内人士对分析,尽管广东受制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短板,智能制造理论研究在国内并不领先,但是作为制造业大省,同时也是全国工业机器人最大应用市场,广东近年来在智能制造应用领域的研发进步明显,一定程度上处于领先位置。
“各个新型研发机构显然在其中起推动作用。”刘佳分析说,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我国智能制造技术较发达国家还有不小距离,比如电机等更重要核心零部件。此外,目前智能制造研发整体还是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龙头带动。因此,作为公共平台的新型研发机构,更重要的意义或是要在组织联合攻关等方面发挥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