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前副行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开放度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放反而会有利于平稳,有利于资金的波动和流动在更大的一个范围内平衡,所以金融开放还是很重要的。
11月16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第六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支付业对外开放要遵循全面开放、均衡开放、有序开放、开放与监管匹配的原则,不实行歧视政策,不搞超国民待遇。
支付等清结算领域是金融业的神经中枢,其开放凸显出这次金融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过,这次国内金融业的开放是有序的,11月10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美两国在金融业市场准入方面达成重要共识,我国将大幅度放宽外资进入金融业的投资比例限制。
从证券、银行、保险等的开放进程看,不难发现,过去开放步伐较快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这次的开放程度更深,如证券业可以允许外资实现51%的控股了,而且3年后可以取消比例限制;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则取消了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不超过25%的限制,明确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外资可以做到相对控股,尚难实现绝对控股,人身保险业务则提出了3年后外资投资比例可以放宽至51%,5年后不设比例限制。事实上,在国际竞争力方面,证券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是相对较高的,而证券业这种竞争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当前证券业的市场化程度高于其他金融领域,其市场竞争也比较充分,主要关键要素也基本与国际接轨。
启动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本身就是一种越来越自信的表现,也是殷鉴了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的一种释然情怀。改革开放以来,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竞争力水平,实际上与对内对外的开放程度直接相关,开放程度高的领域和行业,国内外的竞争力就强,对市场的敏感能力也就强,反之则面临不进则退的问题,最为典型的就是开放程度最高的TMT行业,目前已在国际上具备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有的甚至已跻身全球十大企业之列,而开放程度相对有限、被看得太重的汽车业,这几十年来的市场换技术是事倍功半的。此次美国总统访华期间,中国明确表示启动逐步降低汽车关税的举措,客观上更为这次高调的开放注入了丰盈的故事。
当然,涉及到开放和改革,总会出现一些担忧的观点表达,而有的是一种对开放和改革下的不确定性的利益担忧与不自信的表现。
不得不说,不论是改革还是开放,都牵涉到利益结构的调整,存在利益的地方就存在江湖。党的十九大报告,为破解当前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难题,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及决策动力。
改革是一种自我变革,自己给自己动手术,没有开放的环境,改革知易行难。因为,一方面改革是有痛楚的,而人天性具有寻找舒适位置的惰性,改革一触及到痛处,很容易走回头路,而导致改革启而不动;一方面,缺乏开放的支持,改革很容易带来满足感,存在放大成绩规避问题的行为和心理。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最近的一篇广为传播的文章中表示的,近年来国内金融机构虽然通过机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等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而要真正引导国内金融机构练就一身本领,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不实行金融的开放,很多改革要么知易行难,要么难以获得真正的改革成效检验。
总之,当前中国自信地主动推进国内金融业开放,吸引更多国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将更有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有效风险定价以及价值发现,改善国内经济金融市场的风险状况,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并为接下来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一个充满活性和开放性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