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态度 >
    全时遇危机:便利店博弈需要过几关
      时间:2020-05-13 02:54 作 者:

  又一家便利店遇到麻烦。就在这几天,北京全时(OurHours)便利店官方发出《“全时便利店”停止营业告知函》,称因公司经营战略调整,全时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24点0分结束经营,在此之前全时将继续提供服务,并对全场商品进行6~7折销售。

  但上述公告发布不久后就被删除。有消息称,全时便利店已通知几大供应商暂停供货,对于此前合作还未到货款结算期的供应商,全时尚未结算货款。

  这并非零售圈内第一次出现关店危机,笔者曾调查发现,7-11、罗森、好德等都做过关店调整,有时候甚至规模不小。此前,邻家便利店也宣告停业,因为公司账户内无可支配资金。

  先不说疫情对实体零售的影响,就单说便利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生意,参与其博弈也需要认清自身实力。

  首先这个便利店对选址有很高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客流量、交通枢纽、街口位置、周边环境等。繁华地带的街角转口处向来是便利店业者的必争之地,因为客流与优质的交通位置,有时候甚至为了抢这样的一个位置,还会有品牌内部的竞争,着实耗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另外,很多便利店都需要超长时间甚至24小时营业,所以倒班的人工费用是翻倍的,加上水电、其他营销等成本,便利店的成本不低。因此大家看到便利店内的商品会比大卖场贵一些。

  根据毕马威联合CCFA发布的《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中国便利店运营成本高企,2018年便利店年平均费用60%支出为职工薪酬,34%为房租,近95%的成本为硬性支出,两项合计年平均支出为238万元。

  这就要求便利店业态有良好的资金支持。在与竞争对手无休止的竞争中,一定要有充足的现金流支持才能支持便利店完成良好的选址争夺和规模化扩张,否则谈不上未来的发展。

  据笔者的了解,全时便利店成立于2011年,大股东为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截至2018年7月,全时已经拓展至北京、南京、天津、长沙、成都、重庆、杭州、苏州、武汉、廊坊等10个城市,门店数近800家,在北京就有400多家门店。然而,随着复华控股集团资金链问题影响,全时便利店的兄弟品牌“地球港”、“全时生活”相继关门停业,全时便利店也一度出现了持续多月的缺断货现象。经营陷入尴尬后,全时寻求买家,由于全时便利店(北京)的负债情况可能比较复杂,与股东集团(复华)等关联公司有些交叉担保等情况,让一些潜在买家有所顾虑。

  所以,与其与竞争对手高价争夺地盘,不如先衡量资金情况,认清自己。回顾一下,邻家便利店的停业,就是因为公司账户内无可支配资金。搞不清楚这一点,或者铤而走险者,迟早会遭遇全盘皆输的局面。

  此外,便利店的经营需要大量细节,如果缺乏专业人士的SKU管理,仅仅是制造概念,或者是背后的资本方希望圈地后,快速扩张,继而出售项目来回笼资金,这样就做不好零售业。我们可以看到,无人便利店之所以还不成熟,就是由于其技术仅限于前台无人而后台有人,后台的管理和成本还不低,这是一个“伪无人”的概念,也缺乏很多便利店应该有的细节,所以这类业态会遭遇很多挑战。

  尽管如此,有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业者去做“小而美”,因为“大而全”的成本更高,投资回报周期更长。

  2019年,毕马威中国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到19%,市场规模超过20000亿元。与之对应的,大型超市及百货销售额增速已连续4年下滑,2017年增速甚至为负。

  但是,零售是非常区域化的业态。就便利店这种而言,在华南和华东市场更加容易被接受,而在北方市场,相对而言,大卖场业态会更适合,而“小而美”的便利店业态不如南方市场好做。全时便利店的大部分项目都集中在北京,这也给其自身经营增加了难度。

  总而言之,真正的零售业并非赚快钱的业态,投资者也好,经营者也罢,必须认清自己的资金实力、管理专业度和市场环境等,再决定要不要入场,而不是盲目投入,莫名烧钱,具体业务上缺乏专业度,连自己都没有认清,就去与所谓的竞争对手做争夺,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等待这类业者的只能是失败。
 

(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