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地方 > 华北 >
    3D打印期盼民用理性发展成关键
      时间:2013-07-01 15:55

  对于3D打印的懵懂认识,并没有减弱国人对于“3D时代”的狂热期盼。随着食品、衣服、手机、自行车等越来越多的产品被3D打印机“打”出来,3D打印将颠覆制造业的激情言论频繁见诸报端。

  事实上,3D打印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这种产品被用于生产制造业和工程方面的样机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只不过直到最近,3D打印机制造厂商才把目光转向普通消费者。这一转变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并引发了全世界的3D热潮。”国内3D打印行业最早的研究者、清华大学教授林峰认为,3D打印目前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细心呵护,切忌过度消费概念。

  积极向消费市场靠拢

  按照学术界比较权威的说法,3D打印是增材制造技术的俗称,而增材制造技术是通过CAD设计数据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切削加工)技术,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造方法。

  相关报告显示:2012年全世界3D打印行业总产值增长了28%,达22亿美元。3D打印机的全球销量同比增长25%,其中38%产自美国,中国占8.5%。一些专家甚至乐观预计,3年左右,中国3D打印产值将达百亿元人民币;在3~5年内,中国有潜力成为世界最大的3D打印市场。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介绍,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西安交大、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隆源公司等在典型成型设备、软件、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上获得了重大进展,研制的产品也接近国外水平。卢秉恒同时透露,2012年全球3D打印应用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产品(20.3%)、汽车制造业(19.5%)、医疗/口腔医学(15.1%)、航空航天(12.1%)、工业/商用机器(10.8%)及学术研究、军事项目等其他方面。显然,在增材制造应用方面,消费商品居主导地位。

  而中国政府对于该产业的支持态度也是极其明确的。2012年,工信部已表示将加大对3D打印产业的支持力度。今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中,3D打印产业赫然在列。

  显然,我国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加快推进增材制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取得在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方面发展的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有了这层背景,由工信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四家单位联合主办,将于2013年6月26~28日在北京展览馆召开的“新工业革命与增材制造国际研讨会”及“3D打印国际展示会”,被业界人士寄予厚望。据悉,研讨会以“新工业革命与增材制造,全球及中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旨在为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和企业提供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同时,研讨会还广邀地方政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科技部门负责人,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代表,企业家、融投资机构代表参与,共同探讨新工业革命与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全球增材制造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现状、增材制造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增材制造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与措施等重要议题,以推动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其中,3D打印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是题中应有之义。

  警惕过度消费概念

  尽管3D技术已经发展多年,但向民用消费市场的大胆涉足,是其人气飙升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早在2012年9月,国外媒体就发表文章称,3D打印机转向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全美最大的上市3D打印机制造商甚至表示,消费市场在未来几年内有可能涵盖该公司所生产的所有产品。

  如今,3D打印技术开始在各个民用消费领域崭露头角。据媒体报道,在广东顺德,一部分新潮的企业家已经开始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玩具、小家电等实体产品。3D打印技术进入制造业的应用正逐步展开,并促进产品走向精细化生产。

  “对于一项新技术,我们往往在短期内高估其可能性,却低估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及3D打印,某政府高层的一席话意味深长。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处处长王乐表示,如何促进3D打印技术的理性发展,正是“新工业革命与增材制造国际研讨会”讨论的问题之一。通过业内人士的智慧碰撞,助推产业发展,促进全民创新,才是关键所在。

  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尽管3D打印技术逐步显现出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但对于3D打印机大肆进入家用消费市场的策略,业内的口径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近日发布研究报告称,企业级3D打印机的价格到2016年将降至2000美元以下,但家用3D打印机短期内仍难以普及。不少专家认为,3D打印设备有较高的门槛,对用户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这将使其在消费市场举步维艰。

  近年来,对于3D打印技术热衷消费市场的做法,还有更为严厉的批评声。《2013沃勒斯报告》指出,在3D打印设备制造方面,中国起步不晚。全球生产和销售用于工业制造3D打印设备的专业公司中,欧洲有16家,中国有7家,美国仅5家。然而,中国3D打印设备在物品的打印精度、设备的可靠性方面仍然与国际水平有相当差距,制约发展的是3D打印设备的核心零部件,例如激光器等仍然依赖进口。另一方面,面对新兴产业,“中国式发展”的模式是媒体炒作———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地方政府全力圈地助推———企业进入并举债疯狂扩张,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而这必将对3D打印造成伤害。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当全球领先的3D打印公司纷纷将目光瞄准“打印出可以直接使用的工业零部件”时,中国的3D打印设备公司却把精力投入到“3D照相馆”、售价几千元的家庭玩具式3D打印机等业务拓展中,这实在可笑。

  对此,林峰表示,3D打印技术本身是一门新兴技术,所影响的并不限于制造业本身。“它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科学研究的方法都会产生一定的变革,但如此大的变革不会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发挥出效果,如果我们过度消费这个概念,很可能会让社会对这项技术产生怀疑。”他同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于3D打印给予一定的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但主要应体现在产业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创新方面,而不是具体放在项目里,需要着眼于长远,切不可拔苗助长。(来源:中国工业报 郭俐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