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2/3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与其他地区相比面临的困难更为艰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山西省委、省政府立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2011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实施意见》,并制定了系列相关政策与措施,经过两年的实施,涌现出了一批特色明显、效益较高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村、专业乡,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县和集中连片的产业区、产业带。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成效
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扶持力度,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2012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697.9亿元,粮食产量1274.1万吨,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增速,收入构成多元化。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文化支出逐年提升。
政府对农村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农村社会民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通过实施两个“五个全覆盖”工程,2010年实现了村通水泥(油)路、农村安全饮水、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的第一个 “五个全覆盖”;2012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村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第二个“五个全覆盖”。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群众住院医药费用的52%得到新农合基金补偿;2012年,全省2194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应保尽保,群众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从28%提高到52%,群众就医经济负担有效缓解。
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山西农业的自然条件约束和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新农村的产业基础相对还比较薄弱,大多数的村庄仍未形成有效的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其次,区域性产业集中程度不高,产业仍以传统的生产加工为主,附加值相对较低。第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足,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滞后,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占有和市场品牌。第四,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未完善,投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继续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程,做大做强农业经济。
新农村建设的创新路径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三化互动”为路径,积极推进土地征使用制度改革;以“三集中”为目标,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以三大合作组织为抓手,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遵循“最适宜”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农业区划成果,根据各地条件,将各个农产品调整到最佳适宜区,以利于提高山西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切忌盲目跟风。加大农业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投入,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对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企业优先安排,优先审批,保证用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扩量提质,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创办、发展新兴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层次。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上市步伐、走科技创新道路、开展产学研协同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开发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采取集中培训、田间培训、示范户培训、基地培训、专家培训等方式,组织返乡及流动农民工、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技能。坚持政府推动、市场牵动、能人带动、有序流动的原则,建立乡、村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完善部门联动运行机制,加强与劳动力短缺的省、市、县和有外派权的涉外机构联系,大力开展劳务输出。
发展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改变村容村貌,最主要是要实质性地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两轮“五个全覆盖”的落实,随时解决农村新出现的问题,着力解决农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强化农村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步发展。
加强基层组织民主建设。充分尊重村居民的民主选择,依法选好村“两委”班子,把德才兼备的人才推选到村领导班子中,实现能人治村。加强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构建农民参与基层管理的多层次通道与平台,保证农民的监督权力顺畅实施。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发展。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倡导诚实守信,勤劳敬业,互助友爱,尊老爱幼,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搞好文明村、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