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临城下”的那天下午,一张图片刷爆了朋友圈:浓黑的污染气团自北京南部一路向北滚滚而来,一步步吞噬着当时的蓝天。
这张照片背后究竟有什么玄机,是不是真实展现了北京此轮重污染形成的过程?几乎所有研究京津冀大气污染的专家也注意到了那张照片。
今天,首次公开亮相的“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专家组”发布的一份解读中就专门提到那张照片。
滚滚而来的黑霾居然有北京味儿
根据这份专家解读的信息,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同一个大气流场,包括京津冀鲁豫以及环渤海经济带。
该地区常年盛行两个风场辐合带,也就是污染物汇聚带。一条是沿豫北-冀中南-北京-冀北沿线的风场辐合带,另一条是鲁西南-冀东-天津-冀北沿线的风场辐合带。
在两条辐合带的影响下,该地区间污染物相互输送,互相影响,形成区域大气复合污染。
研究表明,在跨界输送贡献中,主导上风向、相邻排放较大城市和省份的输送影响显著。
照片中,“滚滚而来”的大气污染情景,是在特殊气象条件下(主要在大的冷空气过程之后),偏北风南下和偏南风北上相互夹击,在偏南风气团中存在较强的贴地逆温层,就会积累形成像墙一样的污染团,有明显的分界线,上面蓝天白云,下面是重污染。当南风逐渐增强时,污染团会在南风的驱动下往北挺进。
这次形成的污染团既包含南部地区的污染排放,也包含前期北京排放的污染物推向南部地区后,不断转化堆积并混合在一起送回了北京。
专家组认为,多年实际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各地PM2.5污染相互影响,但京津冀三地自身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对PM2.5污染的贡献约为70%。周边省市的区域传输对京津冀PM2.5污染的贡献约占30%,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山东、河南两省的污染排放。
就本次重污染过程而言,16日北京市大气污染以外地传输为主,但此后的几天中本地排放的污染物在静稳天气和逆温条件下无法扩散,进一步累积加剧了污染程度。
可以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省份空气质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难以独善其身。
专家组认为,在预报区域将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时,应协调联动启动重污染应急响应措施,合力削峰,以实现共同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目标。
北京红色预警期间,机动车污染物削减40%
此次重污染过程中,12月16~19日,北京等地的污染其实并不是很重,由此也引发了公众的质疑,6天启动红色预警,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今天专家组发布的解读中首先解释了发布红色预警的依据。
对重污染天气进行预报的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等单位形成的一个空气质量联合预报技术团队。
这个团队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数值预报和人工订正技术,在过去一系列重污染天气预报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能够做到3~5天的精准预报和7~10天的趋势预报,其准确性得到充分的验证。
12月14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会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省级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部门,预计12月16日~21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有持续5天以上、影响范围不少于6个省市的重污染过程。
根据这一预报,12月14日晚间,环保部向各相关省市人民政府通报空气重污染预测预报信息,提示各地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最大限度减轻空气重污染影响。
此轮重污染过程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有27个城市启动了红色预警,18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
专家组认为,预警机制下,由于各地采取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工地停工、机动车限行等措施,大幅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以减少污染物在空气中的累积速度,降低重污染天气最高峰值和延缓重污染发生时间。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对本次重污染时空范围和污染等级的预测是准确的。
根据目前污染过程发展趋势,及时启动红色预警已经有效地抑制了污染程度的快速增长。
以北京为例,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初步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20%以上;与2015年12月的两次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相比,此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VOCs等污染物的减排比例更大;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和VOCs下降了40%左右,其中七成以上是单双号限行的贡献。
专家组提供的数据称,其他城市红色预警应急措施对各地排放总量的减排比例也在15%~30%左右。可以说,本次红色预警由于及早预报、及时启动,加上社会各界主动积极响应,使重污染应急组织较过去更加有序、有力,充分发挥了削减峰值、缩短时长的作用。
本次重污染天气自12月16日至12月20日,虽然不排除污染程度继续恶化的可能,但污染过程已经持续了5天,在气象条件同样不利的情况下,北京市尚未出现“爆表”的情况,这就说明红色预警的各项措施大大减缓了污染物的累积速度,降低了污染峰值。
京津冀同在一个“气场”,预警须同步
专家组着力解释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何需要多个城市同时启动预警。
专家组说,研究表明,PM2.5既有一次排放,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二次污染,其中的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主要来源于气态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其特性之一就是通过大气环流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导致区域性污染。
京津冀中南部区域处于同一个大气流场,在区域和局地风场的作用下,各地排放污染物相互输送、回流混合,这时候各地的重污染往往是本地排放与外地传输叠加的结果。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秋冬季经常出现多个城市同时发生重污染天气的情况,整个区域都被污染团覆盖,单个城市独自采取行动难以达到治污控霾的效果,区域联防联控势在必行。
历史数据显示,2015年12月两次红色预警减排措施,使得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17%、25%左右。
从初步的观测结果看,北京市实际空气质量明显好于预测值,说明红色预警所采用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