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地方 > 华南 >
    与京沪人口比肩,广州2035年人口规模将达2000万
      时间:2018-02-27 16:51 作 者:

  在京沪之后,未来广州的人口规模也将迈向2000万大关。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日前对《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进行公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州有了新的定位。

  《规划》草案显示,广州的城市定位是广东省省会、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商贸中心、交往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人口规模将比肩京沪

  合理的人口规模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规划》草案提出,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控制人口规模,推进人口布局与服务保障持续优化,规划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该表述与上一版总规(2011~2020)相比的变化有:一是,人口控制目标从1800万增加到2000万;二是表述方面,上一版是“控制在1800万以内”,这一版是“控制在2000万左右”,从“以内”变成“左右”,具备了很大的弹性。

  数据显示,2016年广州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400万人,达1404.35万人。也就是说,到2035年,广州常住人口将比2016年增加约600万,平均每年可增加的人口为33万左右。

  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以近两年广州人口的流入速度,保持每年30多万的增量,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广州的总面积达到了7400平方公里,相比京沪,目前广州的总人口只有1400万左右,无论是产业还是人口,都还有较大的发展增长空间。

  近年来,广州开始频频发力,包括思科、GE、富士康等大项目纷纷落户广州,通过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产业,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增长。

  例如,去年6月23日,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生物科技园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动工。该项目是GE医疗集团在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年产值预计40亿~80亿美元,将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共同打造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特色园区。

  去年4月27日,中国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产值将达千亿的思科(广州)智慧城项目在广州市番禺区动工。按照规划,该项目可创造7万~8万个就业岗位,吸引常住人口4万~5万,除了带来GDP和税收,其打造的智慧城市系统,未来也会让当地居民受益无穷。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说,广州的发展空间仍很大,目前广州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产业。未来几年随着思科、GE、富士康等大项目的投产显效,未来经济仍可以保持较快的增长。

  伴随着大项目频繁落户,广州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数据显示,2016年广州市常住人口达1404.35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了54.24万人,增量居全国各城市首位。此前2015年广州常住人口比2014年增加了42.06万。

  胡刚说,目前上海和北京的人口规模都超过了2000万,并且都提出了严格的人口控制红线,广州未来总人口达到2000万,将与目前的北京、上海看齐。“设定人口规模的一大作用是要根据人口规模来确定城市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决定了城市的总体规模有多大。”胡刚告诉记者,人口规模将为各类设施如医院、学校、道路、下水道等的容量规划提供依据。

  胡刚分析,此次规划的一大亮点是在人口规模上提出管理人口概念,即常住人口加上短期出差、旅游的人口,由于短期人口使用城市的公共设施强度大,要求基础设施配置、公共设施的配置要跟得上,而今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比较超前的,与北京、上海已是同一规模。

  轨道交通将达2000公里

  不过,2000万级的人口规模,如果集中在主城区,那中心城区将不堪重负。《规划》草案提出,要有序疏解旧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城市外围集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覆盖范围。

  “广州的面积有7400多平方公里,但目前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1000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胡刚说,未来广州要逐渐引导人口向外围转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二是包括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这两者配套好了,外围区域就能建设起来。

  《规划》草案提出,广州要建设世界级空港、海港和铁路枢纽。至2035年,广州要建成2000公里左右城市轨道网络。这也意味着,到2035年,广州城市轨道线网线路长度有望达到目前的5倍以上。

  去年底,广州地铁发布消息称,广州地铁四号线南延段、九号线一期、十三号线一期和十四号线知识城支线等四条新线开通后,地铁线网线路长度增加81.6公里,达到390.6公里,稳居全国第三、世界前十。

  按照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广州将建设10条地铁新线路,总长度258.1公里,总投资2196亿元。到2023年,广州将形成18条线路、总长8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也就是说,2035年广州地铁的里程将比2023年再增加1.5倍。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连接远城区的快速轨道线路将加快建设。在去年3月批复的10条线路中,有2条直通南沙区,分别是18号线和22号线。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条线路定位为市域快线,列车最高运行时速为160公里,将成为广州迄今为止最高规格的地铁线路。建成后,南沙新区至广州东站30分钟,至白云机场只需45分钟。

  胡刚说,未来随着更多市域快线的开通,包括南沙增城从化等远城区将成为半小时通勤的区域,这些区域就变成人们可以常住的区域,这样一来,城市外围的土地都可以得到很有效的利用,这将极大地改变广州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人们的居住分布。

  在疏解中心城区人口过程中,广州继续延续了城市整体格局“向东向南”的发展方向,在本轮总体规划中,主城区的范围包括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城市向东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的城市副中心的变化。在上一版的规划中,广州的“副中心”包含了番禺、南沙、东部城区(原萝岗大部分区域)、花都、增城、从化。显然,彼时的南沙只是5个副中心之一,地位并不突出。而本轮《规划》草案将南沙区全域定位广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南沙的重要地位凸显。

  根据《规划》草案,南沙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门户,发展定位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绿色智慧宜居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服务功能核心区和共享发展区。(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