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活动 >
    华人主席+中国举办,AI顶会IJCAI2024“落沪”记
      时间:2021-01-22 16:38 作 者:

  随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学术顶会移步中国。

  2021年1月7日-15日,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IJCAI(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 2020大会在受疫情影响半年后正式在线举行。在与大会同期召开的执委会会议上还进行了IJCAI 2024的举办城市的投票选举,最终IJCAI 2024举办权花落上海,这是在2013年北京、2019年澳门两度举办之后,IJCAI大会第三次来到中国。

  正值IJCAI 2020大会落幕一周之际,采访了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澳大利亚人工智能理事会理事长、IJCAI 2024的大会主席张成奇教授和上海本地组委会主席、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教授,他们讲述了IJCAI2024举办权申请的故事,并对中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现状、如何构建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华人主席+中国举办”历史首次

  作为传统的顶级会议,IJCAI自1969年起在美国召开,为1956年达特茅斯研讨会的延伸。会议最初每两年举行一次,从2016年开始改为一年一届,被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为计算机学科领域A类国际会议。

  IJCAI通常提前四年确定大会主席、程序主席及大会选址,按照惯例,IJCAI执委会(现任理事会成员加上历任理事会主席)会让申请报告人参加答辩,由执委会成员先讨论后,再用末位淘汰制投票决定四年后的大会在何处举行。此前在澳门举办的IJCAI 2019上,张成奇教授被提前一年选为IJCAI 2024的大会主席,这也是IJCAI大会举办50多年来首位华人大会主席。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学术会议,也是最重要和最顶级的学术会议之一,华人主席+中国举办的组合在IJCAI历史上尚属首次,而上海这次能够脱颖而出拿下IJCAI 2024举办权,既离不开组委会和上海市政府的努力,也得益于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迅猛发展。

  张成奇教授告诉记者,申请IJCAI举办权并非易事,此前澳大利亚墨尔本争取IJCAI 2017举办权申请了三次,历时跨度8年。北京申请IJCAI 2013举办权,申请了四次,历时跨度18年,而上海几乎只用了一年时间拿下IJCAI 2024举办权堪称“奇迹”。

  他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优势:首先上海近些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例如上海连续举办了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已经在产业方面做出了影响力,成为业界标杆。同时上海可容纳5000人以上的会展中心就有多个,现代化的会议场馆和便捷的配套设施,为会议落地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间。此外上海作为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两大国际机场可以直飞全球很多个城市,拥有资源集中、交通便利等优势。

  其次,由杨强教授和周志华教授领衔的组委会在其中做出了诸多努力。杨强教授是IJCAI理事会第一位华人理事(2011-2021),2017 年 8 月他又当选为 IJCAI理事会主席,是第一位担任 IJCAI 理事会主席的华人科学家;周志华教授则是IJCAI理事会成员(2019-2024),而且杨强教授和周志华教授也是目前为止被选为IJCAI大会程序主席的唯二华人。两位教授极佳的业界口碑和丰富的办会经验,给了组委会很大的信心。

  作为本地组委会主席之一,汪小帆教授长期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与管理工作,曾担任多个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和程序主席。汪小帆教授告诉记者,在整个答辩过程中PPT修改了多个版本,执委会也提出了非常多的细节问题,例如会场面积如此庞大,交通是否便利,会场与会场之间转场需要多久等。

  汪小帆教授认为上海获得IJCAI2024举办权与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和以上海经信委张英副主任为代表的上海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目前上海拥有5000多个公共数据集,上千家人工智能公司,200多个AI应用示范场景,以及50多所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等。而且从政府、高校到企业都明确表态给予会议有力的支持,带给组委会很强的信心和底气。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SAIA)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重视是上海赢得IJCAI 2024举办权的重要因素。上述负责人此前参与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组织工作,具有丰富的大会经验。他认为,WAIC是上海市联合有关国家单位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世界人工智能行业盛会,其国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SAIA将发挥协会的平台优势,继续深度参与WAIC和IJCAI,为人工智能领域各类企业、机构提供专业服务,积极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综合生态环境。

  “上海已经连续3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18年的大会有超过40个国家的7.2万名嘉宾来上海做学术交流,20万人次观展;2019年的大会规模更大,吸引了超过60个国家的8万多名专业人士论道前沿科学,逾24万人次观众参展体验;2020年的大会在线观看人次超过2.5亿,大会还推动了近百项重大创新项目在大会期间签约落地。”上述负责人说道。

  IJCAI2024亮点何在?

  IJCAI2024举办权花落上海,将会给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大会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点?

  对此张成奇教授认为IJCAI2024落地上海将提升上海的人工智能学术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同时在“引才”、“引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学术和产业互补的双赢效果。

  据了解IJCAI会议的参加人数通常为四五千人,70%以上为国际人士,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博士生,其余为专家、学者和企业界工程技术人员。会议一般持续七天,议程包括前三天的专题报告和专题研讨会,后面四天包括大型会议的特约报告、分组学术交流、工业日交流和成果展览。此外,IJCAI也十分重视学术讨论之外的互动交流。

  据悉IJCAI2024的前三天计划和WAIC时间重合。 “WAIC注重产业贡献,IJCAI更注重学术贡献,两者会相互促进。与此同时,很多此前未曾到访过上海或对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不甚了解的专家学者,可以借此机会见证上海的AI产业发展,也有利于上海对国际优秀人才的引进。”张成奇教授告诉记者。他认为在大会期间上海产业界也可以借机公布一些开放课题,吸引海外专家的参与,这样就可以通过国际合作达到“引智”的目的。

  汪小帆教授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IJCAI2024的参会规模将是空前的。这些国际人才来到上海,体会上海的人工智能发展,通过他们的传播能够吸引全球更多的人才来到上海,推动上海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布局。

  近些年伴随华人学者在人工智能学术圈影响力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会议将会议召开地落地中国,企业界对于顶会的赞助数量和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据悉在IJCAI2013以前,IJCAI所有的赞助商均为外国企业。而从IJCAI2013开始,中国赞助商身影开始出现并且增速迅猛,例如从2013年到2019年,中国赞助企业从3家增至15家。从2017年开始,IJCAI的中国企业的赞助商超过了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这也恰恰印证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产业化落地。

  在业界看来,站在人工智能“上海高地”进一步建设发展的机遇窗口,IJCAI将会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打通产、学、研,吸引全球智库汇聚上海的重要载体。

  AI人才引进和培养要并举

  面对AI人才全球化争夺和场景落地趋势,如何吸引和留存人才,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出真正顶尖的AI大牛和深耕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新议题。

  张成奇教授认为AI人才培养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产业人才,一类是学术人才,两者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他建议政府可以牵头和企业、高校搭建一个“人工智能乐园”,将所有的实验产品放置在乐园内,既可以做演示也可以做实验平台,企业方提供脱敏数据和场景平台,这样可以吸引优秀的AI人才来“乐园”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培养出兼具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AI通用型人才。

  针对研究型人才,张成奇教授表示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这些人才并非一两年时间就可以培养出来,要采取引进和培养并举的方式。“中国研究者目前在国际一流杂志、会议上发表的文章比例在迅速上升,差距在缩短,但谈赶超还为时过早。”张成奇教授告诉记者。

  得益于丰富的数据以及广泛的产业界需求,中国AI公司在场景应用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应用层面的跨越式发展,底层技术框架和基础产品上却存在明显差距。

  汪小帆教授认为深度学习给AI领域带来了巨大影响,但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AI研究极强的交叉学科特征,AI其他领域的研究同样值得关注,例如上海高校在AI的基础理论、智能无人系统、类脑研究、AI芯片等方面都开展了有特色的研究。唯有关键技术源头创新,才能真正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高地。
 

(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