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经常用来形容细节决定成败。在职场中,有些老员工对于工作,经常抱有侥幸心理,常常“经验大于制度”,认为犯一点小错,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他犯的小错已经引发了一种“破窗效应”,如果小错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其他人就会受到纵容继续犯错,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进行过这样一项有趣的试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帕罗阿尔托社区,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是一辆完好无损的车,而把另一辆摘掉了车牌、打开了顶棚的车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社区。
结果怎样呢?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不到24小时就被偷走了。后来,这位心理学家敲碎那辆完好无损汽车的一块玻璃,结果仅仅几小时汽车就不见了。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被人打碎了,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玻璃。如此下去,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日本,有一种称作“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清理:清楚区分要与不要的东西,找出需要改善的事、地、物。
2. 整顿:将不要的东西贴上“红牌”,将需要改善的事、地、物以“红牌”标示。
3. 清扫:给藏污纳垢的办公室死角贴上“红牌”,办公室、生产现场不该出现的东西贴上“红牌”,清扫这些有红牌的地方。
4. 清洁:减少“红牌”的数量。
5. 修养:有人继续增加“红牌”,有人努力减少“红牌”。
企业借助“红牌作战”的活动,工作场所变得整洁,工作环境变得幽雅,企业成员做事耐心细致。久而久之,大家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
许多管理者认为,这样做太简单,芝麻小事,没什么意义,而且兴师动众,没有必要。但是,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的重要标志,就是生产现场是否整洁。这是“破窗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域一个直观的体现。
有一位教师,他的班级接受了一个留级生,在他的记忆中,这是他从事教育工作近十年中唯一碰到过的一个留级生。
这次留级对这位学生的触动很大。进入新的班级后,他处处积极主动、勤奋学习。班里一些原本想混日子的人,在他的带动下,上课开始记笔记了,作业也主动交了。
甚至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老师在上课时反复强调的重点,有的人或许会不以为然,但该生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这个内容是要考试的。”他的话能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留级生的话竟然比教师的话还有效,这是许多人都未曾想到的。
这位老师意识到“破窗理论”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大有裨益。他发现,许多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想要将这些散漫的学生整合起来,使之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就必须在发现违纪现象时及时加以制止和纠正,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玻璃的窗”,把“破窗理论”扼杀在摇篮之中。
“破窗理论”更重要的在于企业对待“小奸小恶”的态度,特别是触犯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一些“小奸小恶”,小题大做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极少炒员工鱿鱼,名声在外。有一天,一位资深车工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他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但是这件事情却让他得到了要将他辞退的处罚通知。
总裁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这位车工很明白,工作了几年时间,他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小题大做”去处理,才能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破玻璃的窗户”的明智举措。
现实中,每个企业针对自身行业和业务特点出台了各项规章制度,对规范管理工作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总有第一个怀有侥幸心理的人破坏它。如果是管理者破坏了规则,就为普通群众打开了一个“缺口”,群起效仿;如果是普通群众破坏了规则,管理者不及时采取有力的惩处措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久而久之,再完整的规章制度都将重蹈“破窗”之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