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不散,燃煤是重要因素。尽管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屡屡要求“煤改气”“煤改电”,但推进的步伐始终缓慢。
症结在哪?3月30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6》透露了实情,“阻力来自于能源价格,尤其是天然气的价格。”
报告称,天然气价格中,配气环节价格居高不下阻碍了天然气终端价格的进一步下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间环节多、配气费高,国际、国内上游气价降低的利好并未完全传导至终端。”
报告介绍,在部分地区工业终端用户用气价格远高于门站价格,广东、广西、贵州、海南、黑龙江等省区配气费在2元/立方米以上,上海、浙江、江苏、辽宁等省市的配气费也在1.6元/立方米以上,导致终端用户价格居高不下,影响天然气更大规模的推广。
报告介绍,2016年,国际油价保持低位,天然气汽车相比燃油汽车,经济性明显下降,发展处于徘徊状态。全国天然气汽车保有量约为500万辆,替代汽车用油1700万吨,与2015年相当。此外,“以生物质代油”由于受制于原料不足,生产装置开工率不足。
针对这一现象,报告建议2017年在降低终端气价、因地制宜制定能源替代方案、加大污染惩处力度和加快淘汰低效锅炉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上述报告介绍,201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低速增长,能源消费结构更趋合理,清洁能源比例继续提高,其中,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约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比重分别提高1.4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报告认为,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是我国能源结构改善的主要驱动力,其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的贡献率约为64%。
值得关注的是,交通与建筑用能成为2016年我国终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报告预估,2016年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约为32.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约2%,其中交通用能约为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9%,建筑用能约为5.2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0%。这反应了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国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
报告认为,能源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也得益于我国能源替代的发展。报告指出,我国交通领域“以电代油”发展迅速,成为2016年能源替代发展的亮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建筑体内能源替代稳步发展。
报告预测,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预计达到44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呈现“两升一降一平稳”的发展格局。其中,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仍保持增长,其消费比重将升至6.7%和14.8%;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继续减少;石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保持稳定。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上述报告预测,2017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将达36.5亿吨标准煤,较2016年有所回升。原煤产量约36.5亿吨,天然气产量约1500亿立方米,原油约2.0亿吨,一次电力约1.9万亿千瓦时。
报告分析,2016年我国原煤和原油产量的大幅下跌使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同比下降4.2%。2016年是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实施的第一年,虽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也出现了一些引发社会关注的现象。对此,报告建议煤炭“去产能”宜精准施策,对落后产能与先进产能区别对待,有利于价格平稳运行。
报告预测2017年国内石油产量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较大,并建议加大原油勘探投入。随着炼油能力过剩形势更趋严峻,我国石油“大进大出”的格局将愈发突出,2017年成品油净出口量预计将超过4000万吨。
在天然气方面,报告预计2017年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气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国内天然气总产量增速超过2016 年。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需要加大。
在电力方面,报告预计2017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供应能力总体富裕。煤电投产速度继续放缓,利用小时数进一步降低,需要严格落实国家防范和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相关措施。风电与光伏保持高速增长,随着东中部地区投产容量比重进一步提高,弃风弃光等现象将有所改善。
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韩水表示,能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我国能源工业快速发展,连续跨越新台阶,满足了经济发展需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但当前,能源领域一些新老问题交织并存。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徐小东在发布会上表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驱动力正在转变,能源消费低速增长,经济与能源关系进入了“解耦”的新阶段,两者之间已经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徐小东认为,我国能源发展正处在转型过程之中,增速放缓、结构清洁、统筹协调、提高效益将成为今后的主要特征,能源工作的主要任务也应从保障供应向提高系统整体质量和效率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