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炉前夕释放出新的信号。
9月16日下午,在2020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透露,2.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已通过专家评审,很快就要正式发行。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制定,此前在2016年已经发布过一个版本,而随着最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在即,技术路线图也进行了更新——某种意义上,技术路线图是对产业规划在技术层面的细化描述。
在一些关键的产业发展愿景中,新版技术路线图与此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一致,例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而技术路线图也指出,2025年,EV(纯电动汽车)和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要占到总销量的15%-25%。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仅就短期(2025年)进行了明确规划,但并未对中长期——即2035年的节点提出目标,而2.0版的技术路线图则对此进行了补充解释。
据王秉刚介绍,新版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35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约各占50%,汽车产业基本实现电动化转型——这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中长期发展奠定了基调。
上述技术路线图透露出的信息是,中国很有可能不会像国外多个国家那样,制定出禁止销售燃油车的时间表。专家组认为,混合动力是内燃机汽车最有效的节能技术,应积极推动传统汽车实现混动化,而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一样,全面采用电驱动技术,这比设置“禁燃”时间表更符合中国国情。
混动技术是日系车企的强项,技术路线图力挺混动,本质上是鼓励中国汽车产业采用多元化的技术路径来应对节能减排与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为中国汽车产业链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不建议制定“禁燃”时间表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混合动力未被列在新能源汽车中——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不同,混合动力汽车是作为节能汽车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汽车产业中期规划中,节能汽车将成为重要的存在,按照技术路线图的计划,到2035年,它在国内将与新能源汽车共分天下。
面对碳排放压力,全球多个国家已经先后宣布“禁燃”的时间表,例如英国,今年甚至将原先提出的2040年提前至2035年,以满足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要求。
不过,国内的专家们已达成共识,中国没有必要制定“禁燃”时间表。据介绍,技术路线图专家组成员包括各个专业不同领域的1000余人,他们并不建议制定“禁燃”时间表。
主要考虑有三点:一是中国地域广阔,地理、气候、道路、使用环境复杂,多元化的汽车技术路径更加适合;二是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交通能源多元化更加安全;三是中国电力以煤炭发电为主,而煤不仅是能源,还是珍贵的材料资源,与此同时,世界上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可以使用。
不“禁燃”的情况下如何兑现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承诺?只有尽可能地让传统汽车实现节能。从中国本身传统汽车保有量和石油资源消耗量看,汽车节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而实现传统汽车节能的最有效技术便是混动。
坚持纯电驱动的战略不动摇
尽管新版汽车技术路线图将混合动力的地位明确提升,但整体而言,新能源汽车还是中长期的主要发展方向,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王秉刚指出,中国仍然要坚持纯电驱动的战略取向不动摇。
他解释,10年前中国确定的以纯电驱动为主的发展战略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世界汽车工业一直在追求的电动化有望在21世纪实现。“电动汽车拉动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与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初步建成,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与增强竞争力的新的重要基础。”他进一步解释。
历经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即将走出导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最新的路线图预测了未来15年的快速发展愿景及分阶段里程碑:2025年我国EV和PHEV占总销量的15%-25%,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40%,2035年则提升至50%-60%。
快速发展期的特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王秉刚称,尽管国家政策仍需要对新能源汽车“扶上马,送一程”,但补贴方式已经由购车端转向以使用端为主。
三电产业链再迎机遇期
新版技术路线图透露出的趋势是,尽管中国可能不“禁燃”,但未来所有新车都将实现电驱动化,与此同时,传统汽车产业链将发生颠覆性变革。
王秉刚指出,在全面电驱动化下,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将高度融合。
路线图整理了节能汽车的六项核心技术:混合动力整车集成、专用发动机、专用动力耦合机构、高性能电机、高水平功率型电池、电控系统开发优化——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基本相同,与电动汽车也有大量共同的核心技术。
鼓励混动汽车发展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本身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王秉刚呼吁:产业链要做好部署,不要错过浪潮。“很多投资者和企业家的眼光看到整车厂,但是没有看到整车后面巨大的产业链,这是我们发展非常大的机会。”他说。
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在汽车产业链上的价值正快速提升,也将成为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显著受益者。根据罗兰贝格与百人会联合发布的报告,3-5年内,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化价值增量将在汽车价值链上占主导,超过50%。
对于所有电驱动的汽车,电池技术是核心。不过,王秉刚强调,未来动力电池不能再单一以做高能量密度为引导,而是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兼顾性能、成本与寿命等指标。
他提出,动力电池产业链布局要兼顾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一方面要考虑不同种类电驱动汽车的需求,包括能量型、能量功率兼顾型和功率型;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包括普及型、商用型和高端型。
另外,电驱动系统也将是未来汽车产业链中的重中之重。“电驱动化”标志是所有类型汽车驱动系统电动化,它涵盖: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本体以及机电耦合装置。
王秉刚指出,我国在电驱动系统技术上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机电耦合装置技术落后,要吸取内燃机产业的教训,加大电驱动系统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发展,要重视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与主控芯片(MCU)及软件架构的研发,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