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高管 > 素养 >
    超级高效达人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17-08-01 15:48 作 者:

  在2012年的畅销书《习惯的力量》中,纽约时报记者,曾获普利策奖的查尔斯·杜希格帮助读者理解为何很多人每天下午都想吃饼干。今年3月8日由兰登书屋出版的新作《更灵更快更好:生活和工作更高效的秘密》中,他用飞机坠毁、海军陆战队和扑克玩家当引子,还结合了迪士尼电影《冰雪奇缘》,解释人们怎样变得高效。

  借此次采访之机,记者向杜希格了解他如何在个人生活中运用这些策略,以及其他人可以如何学习。

  记者:您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效率和生产力有很大差别,而人们往往混淆这两个概念。您能解释一下吗?

  杜希格: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电邮。我可以肯定地说,电邮提高了沟通的效率。今天我发出的电邮比20年前打的电话多得多,但并不代表生产力也同步提高。有时我们会把忙碌和生产力混为一谈,而且是非常常见的误解。这正是本书探讨内容的重要部分:帮大家区分忙碌和生产力,不要纯粹为了追求高效的感觉掉入瞎忙的陷阱。

  我们处在变革的时代,这就带来了问题:生产力的定义应该如何调整,才能反映出人们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真正重要?

  记者:是不是说我们应该更关注重要的事情,不要只想着完成更多工作?

  杜希格:答案因人、因地而异。但核心观点是,所谓生产力是在尽量减少浪费、压力和麻烦更少的情况下完成重要的事。这意味着,不单单要运用最先进的工具或者技术,还要慢慢学会用崭新的方式考虑如何决策,怎样集中精力,怎样学习自我激励,以及怎样帮助他人提高生产力。

  记者:我们来聊聊你说的延伸目标。企业领导怎么分辨哪些目标可以激励员工的延伸目标,哪些目标会打击士气而且不可能实现?

  延伸目标的实质是积聚个人最优秀的能力追求重大的目标,单从目标本身来看其实特别大。如果某个人跑步从来没超过6公里,我却告诉他“你应该去跑马拉松”,或者告诉别人“应该减掉18公斤体重”,那是很吓人的。对方根本不知道从何开始。所以一定给延伸目标搭配相应的系统,要清楚地知道明天早上上班该做什么。

  这就是我喜欢SMART目标系统的原因。通过这种思考体系,只用45秒就能明确明天的具体目标(SMART里用S代表),如何衡量(M代表),目标一定要可以实现(A代表),也是务实的(R代表),还有为达到目标明天早上要做哪些调整(T代表的时间表)。现在我一天可能会用上五次SMART思考方法。

  记者:您写到,商业媒体对成功有偏爱。您说不仅记者,其实大众也应该多看看失败的例子,因为只看成功案例会导致决策基础出现偏差。我想知道,您有没有试着汲取别人失败的教训?

  杜希格:我爱看那些讲初创公司以十亿美元被收购的故事,看着很有意思。我爱读介绍热门餐馆的文章,也喜欢去人多的餐馆。你可能不会意识到,但如果一直沉浸在成功的氛围里直觉会受到影响。你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就是那么多公司失败的原因。任何人创业都不会想着以后关门大吉,可我们知道,三分之二的公司都以倒闭告终。所以我希望通过研究数据和材料对为何企业倒闭形成充分的理解。

  所以我努力向别人了解失败的原因,因为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整个过程不会有概念。我发现,很多人并不介意分享失败的经历。实际上,这是你能经历到最有意义的对话。讲述成功很容易,但常常流于表面。描述失败的谈话才会真正有趣又有意义。

  记者:你提到讲故事已经变成一种宝贵的职业技能,通过讲故事既能够看穿复杂形势,也能够准确描述当前的情况。为什么讲故事这么重要?

  杜希格:围绕可视化有很多胡说八道。《秘密》一书(朗达·拜恩2006年的励志畅销书)讲故事的“秘诀”就是将向往的和会想办法得到的东西表现在纸上。我觉得,很多人都觉得这种说法没什么说服力。

  但我们也知道,运动员或者表现出众的人一直都把可视化当成极其重要的工具。为什么对某些人格外有效?因为他们努力追求的就是讲脑中渴望的事情付诸现实。因此,当现实偏离他们脑海里的设想时,他们就会对周围环境更为敏感。他们可以很快了解哪些是应该关注,哪些事忽视也无妨。

  这种能力非常宝贵,因为周围的信息和刺激太多,总是分散注意力,特别是在技术发达的当代,干扰我人们注投入的技术实在太多。但实际上我们不想搞清楚所有事,只想对重要的事保持敏锐的嗅觉。假如出现值得关注的事,我们希望投入注意力,不要受到不必要的干扰。

  记者:我经常随手记笔记,很高兴看到您在作品中说,动手写写有助于提高专注力。信息处理的过程越复杂,我们就记得越牢。还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能让我们记牢信息?

  杜希格:要想把信息记得更牢,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向别人复述。读到一个有趣的观点之后可以告诉朋友:“我刚刚发现有个观点挺有意思。”“可能此人是想教导朋友,但如果是真正的聪明人,真正的原因就是希望提升自己。

  医学研究就是这种模式。其过程先是发现,然后亲手做一遍,最后教一遍。第三步的教学本意并不是一定要教会别人,而是希望借机巩固自己的知识。

  我认识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每读一本书的时候都会写出心得,告诉助手书里写了什么内容。他的一位副手说:“嘿,我可没时间读。”这位首席执行官回答:“我不是给你写的,你可以扔掉,我是为自己记的。”

  记者:你在书中也写到,有些创造力特别丰富的人实质上才智平平。他们只是好好利用了已有的好点子,比如公主系列迪士尼电影,编剧们自己兄弟姐妹的经历结合在一起,推出了类似《冰雪奇缘》的影片。有没有什么方法充分利用已有创意?

  杜希格:我们身边一直有很多令人叫绝的新瓶装旧酒的例子。我就找了一些网上的例子,发现有人做了一种熏肉味的婴儿配方奶粉,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点子。问题不是我们一定要怎么结合创意,而是如何把适合的创意整合在一起。擅长如此处理创意的人通常不擅表达,还没有在更广阔的天地站稳脚跟。因为他们实际上在留意自己对学到的东西有什么反应。

  我个人就经历过。有次跟一群会计师聊天,我听到了一个新想法,听起来很有趣,我暗自记住了这个想法。然后我跟一群牙医聊,他们说了点什么,我会接着说之前从会计师那听来了一些有趣的想法,你们刚才说的提醒了我,其实跟他们的想法挺类似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聪明的经纪人能量会非常大。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各个不同领域散播创意,而是因为他们能注意到不同领域里相似的好点子。

  劳拉·范德卡姆著有多部时间管理和成效相关的著作,包括《我知道她的高招:成功女性如何充分利用时间》、《一流成功人士早餐前都做什么》和《168小时:你的时间比你想象得多》。(财富中文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