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是我国古代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一种标准和规范。常言“度量里品人生”。人生在世,也须臾脱不了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和法则,尤其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更需要科学把握“度量”。
一、度,即尺度。
孟子言“度然后知长短”,孔子称赞水的智慧说“盈不求概,似度”。领导干部讲“度”,关键是把握好事物变化的火候、界限,明规矩、知进退,应“进”之处敢于突破、跨越提升,该“退”之时处事有度、讲究分寸。
要追求高度。
陈云同志讲,“政治可以使我们放开眼界,放大胸襟,可以使我们去掉一些小气,少一些伤感。”政治上清醒坚定,站得高、看得远、立得定,这是衡量领导干部的首要尺度。
领导干部有了政治高度,才能辨清大是大非,把牢正确方向,坚定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跳出一时、一地、一己之局限,胸怀全局、站高望远,以系统和战略思维谋大局、观大势、抓大事,做到“登泰山而小天下”“以百姓心为心”。
要涵养气度。
明代学者官员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学者大病痛,只是器度小”。对领导干部来说,气度大,格局才大。如果一肚子小九九、满脑袋小算盘,干事创业就难免因小失大、因私废公。
领导干部的气度从哪里来?关键在于行大道、守大义、怀大德,跳出“小圈子”“小兄弟”“小场合”“小家庭”等小格局的羁绊,多些浩然之气。果如是,则不为人情所累,不为私利所惑,不为小节所迷,臻于“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境界。
要修炼风度。
风度体现于人的慎微举止,既可以影响单位小氛围,也可以辐射周围大环境。领导干部有无风度、风度如何,关系一个地方和单位的风气转变。这就好比古人讲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领导干部树立标杆意识,注重锤炼豁达明朗、与人为善、谦恭有礼、廉洁奉公的风度,就会激荡出感人、服人、率人、化人的官德“向心力”。
要敬畏法度。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领导干部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不仅仅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修为。有些干部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我膨胀、随心所欲,心中没个度、没个底线,丧失了最起码的敬畏之心。
“越规者,规必惩之;逾矩者,矩必匡之。”领导干部讲规矩、不逾矩,贵在敬畏法纪,必须把党纪国法内化为心中的戒尺,按律而行、遵章而办,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二、量,器皿也。
古人使用的“量”,诸如升、斗、合、斛、掬、釜等,尽管都是测量容积的工具,但所容纳的东西却有大小之分、多少之别、形状之异。
领导干部好比“量”物的器皿,器大则大,器正则正,器刚则坚,越是襟怀坦荡、心宽量大、包容团结,越能赢得理解和信任,赢得威信和敬重,越能引领和带动干部群众一块干、一块苦,凝聚心齐气顺、和衷共济的正能量。
要有敢为人先的胆量。
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进入发展转型期、改革深水区,发扬和厉行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这尤其需要拿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胆量和气魄,讲担当、敢担当、善担当,担责不推、担难不怯、担险不畏、担屈不怨,而不能心存半点“为官不为”“为官慢为”的念头。
要有宠辱不惊的气量。
宋代大儒朱熹在福建漳州任知州时写过这么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说的是,从政为官要志存高远、胸襟开阔,不能汲汲于功名利禄。
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长工”,本职是为民、干事,没有什么待遇、名利能够超过老百姓的“好口碑”。唯有淡泊心性、超然物外、忘我工作,方能胸怀宽广,正视顺逆,淡看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干出一番事业来。
要有宽容忍让的肚量。
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有一句话:“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领导干部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能容事、容人、容言、容过,善于团结能人干大事,团结好人干好事,团结意见不同的人干成事。
对大事、原则问题固然要一丝不苟、敢于亮剑,对小事、非原则问题就要注重求大同、存小异,不妨宽容一点、达观一点、“糊涂”一点,学会让步、学会忍耐,受得住怨言和委屈。
这不是软弱、缺乏领导力,而是一种坚强、智慧和豁达,是扩大团结面、争取最大公约数、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方法。要有从善如流的雅量。
古人说,“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一呼百应、一言九鼎、一锤定音,久而久之就容易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领导干部要乐于把不同声音、反对意见当做“清醒剂”、当做“磨刀石”,经得起“灌水”,忍得下“拍砖”,听得进异议,容得下骂声,择良而纳、择善而从,闻过则喜、闻过自改。有了这种雅量,就能使自己在思想上常涤常新、行动上补漏纠偏、决策上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