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2010年12月20日,创业板指数盘中创下历史新高——1239点,时值148家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
与已经年满20周岁的中国证券市场相比,创业板只是一个刚满周岁的孩童。不过,这个“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轨迹。
十年磨砺稳步前行
尽管创业板实际运行只有近14个月,但从“胎动”到“降生”却历时10年。这10年中,中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都经历了风云巨变,而这些事件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创业板的发展。
虽然十年之路布满荆棘坎坷,但正是这些磨练才成就了如今稳步发展的创业板。
截至目前,创业板共有150家公司成功上市,实际募集资金达到1136.11亿元,,为企业直接融资做出了重大贡献。截至12月24日,创业板总市值达到7281.1亿元,流通市值达到1925.69亿元,平均市盈率达到78.9倍,不但显著高于深市主板的35.7倍,而且高于中小企业板56.39倍。
此外,仅从2006年的数据看,按照创业板的发行条件,2006底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中小企业有2.8万家,其中5000万以上的超过7000家。根据国家科技部提供的54家园区的1.5万余家科技型企业的最新数据判断,能达到创业板最低限财务条件的企业数量有2000家以上。
经济创新发展引擎
从某种程度来说,创业板对于中国经济,承载了经济转型和经济创新的重要期望。
成立之初,监管机构将创业板上市企业的主要范围划定在了“两高六新”行业之中。这样的划分从侧面反映出政府期望利用创业板,帮助中国企业摆脱金融危机,以及探寻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意图。
与创业板上市企业筛选范围不谋而合的是,2010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着重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虽然新兴产业在A股主板市场有不少存量企业,但仍有广泛的新兴力量集中在国内中小型企业当中。”中原证券研究所策略部经理刘锋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根据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创业板成立一周年大会上的介绍,创业板成立一周年时上市的130家中,有高新技术企业120家。
众所周知,以产业革命带动科技繁荣是美国纳斯达克成功的关键。而亚洲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创业板则效仿了纳斯达克,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由于本土市场和资源的限制,显得后劲不足。而目前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来看,中国创业板市场成功条件非常充足。
任重道远披荆斩棘
对于创业板的成长性,尚福林曾指出,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创业板企业经营业绩会出现分化,甚至大幅波动的情况。投资者需要审慎地看待创业板成长性和高风险性。
然而,在创业板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期间,连续出现的公司高管辞职事件,让中国老百姓对创业板打造创新型企业的期待大打折扣。
粗略统计,从2010年11月1日到12月10日,有分属于14家不同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47名高管及相关人员出现在了深交所诚信档案减持名单中。减持次数共有144次,套现总额达到6.2亿元。
实际上,公司高管在企业上市之后套现情有可原。“企业创立之初的经营运作依靠的都是自有资金,这些资金不少都是目前公司高层自己荷包里的钱。企业上市之后,高管套现部分股份,拿回自己的投入,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看好公司未来发展,这样的行为值得引起市场如此大的反应吗?”深市一家上市公司高管曾对记者如此抱怨。
少量的减持套现或许不应该引起市场的“过度阐释”,但高管辞职,对企业的影响力则不容忽视。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共有41位创业板高管与奋斗多年的老东家分道扬镳,选择辞职。
一个管理层不稳定的企业,能否发展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中的创新型和骨干型企业?回答不言而喻。
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和资本市场创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创业板的推出完善了PE/VC推出渠道,也打开了中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提高了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创业板搭建的企业融资和资金退出平台,可以很好连接政府产业导向、科技创新体系、创业投资、创投企业,这一链条将成为中国经济创新和转型的重要途径。(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