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从去年10月30日的28家首批创业企业率先亮相,到现在挂牌股票达90只,中国创业板以“深圳速度”,在市场规模和成长速度上突飞猛进,大有成为美国纳斯达克第二之势。
创业板周岁将至,各界开始思索其角色定位。日前,在深圳召开的2010年第二届中国创业板高峰论坛上,与会人士认为,创业板难免遭遇成长的烦恼,但前景广阔,将逐步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以及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助推器。
助推经济转型的使命
创业板诞生之际,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进入最为恐慌的阶段,亦是我国面对双重考验之时,外有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内有和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在这一重要关头,让民间投资大潮更加迅速地涌动,成为历史赋予创业板的重大使命。
“创业板是培育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助推器。”深圳证监局局长张云东表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去年10月23日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企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
数据显示,创业板不负使命:成立8个月以来,累计为中小企业融资近千亿元,上市公司都来自于高端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深圳市金融办副主任肖志家表示,创业板推动和引导民间投资流向创新型中小企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经济就业的困难,并促进经济的转型。
“转型期间的创业板非常重要,做得好,就会起到像纳斯达克那样的使命性作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纳斯达克在美国的经济向高科技发展、向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作为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平台,纳斯达克成为美国高新科技发展的引擎——上市公司数目最高达到6000家,培养出微软等的世界级科技公司。在1995-2000年期间,网络经济每年为美国增加超过5000亿美元的产值,每年提供超过230万个就业机会,科技股占美国股市总市值的比例逾四成。对此,左小蕾非常希望中国的创业板在中国转型的过程中,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在转型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现在还不能清晰看到创业板的发展未来,但毋庸置疑,它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尤其是对深沪两个交易所进行战略性分工提供了历史契机。
遭遇成长中的烦恼
逢新必炒,是深沪股市的投资惯例,创业板因为新兴产业和高成长两大题材,更是备受追捧。
深交所数据显示,创业板最新平均市盈率为64.65倍,在今年1月5日曾达到106.04倍。吴晓求认为,是认识上的误区给未来的风险埋下了种子。
“中国的创业板不像美国的创业板,理论上来说只是一个小小板。”吴晓求认为,“创业板公司个个要成为微软”的幻想是不现实的,这样一个认识误区才导致暴炒。
高股价、高市盈率和超募的资金比例很高的“三高”现象,让创业板估值遭到质疑。和讯网首席运营官陈剑峰认为,“三高”现象令资本市场隐含了很多的风险。不过,这些中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过程当中的问题,属于“成长的烦恼”。
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创新是最大出路。陈剑峰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在不是金融创新过度的问题,而是创新不足的问题。应“加快制度建设,更好地推进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育,更好地给成长性的企业安装资本的发动机。”
“上交所代表了中国的实力,深交所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在会场上,演讲嘉宾的一句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以在证券市场中从业20多年的老人的身份,张云东提出深圳奇迹对于创业板的启示:走过了三十年,现在深圳特区已经不“特”了,特区值得称道的建树有两点,一是深圳的资本市场,二是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品牌企业。对于深圳资本市场的未来,他提出,“我们要往前看。”
张云东激情满怀地预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创业板市场上一定会出现像微软、英特尔以及中国的中兴通讯、比亚迪这样优秀的高科技企业,而且还会青出于蓝胜于蓝。”(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