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研发 > 思路 >
    知识产权成上海经济创新转型驱动力
      时间:2013-04-08 16:48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前不久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上海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实现快速增长,超额完成了《上海知识产权纲要(2004-2010年)》定下的战略目标。如今,知识产权已成为助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对上海“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然而在关注知识产权数量和规模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效益,并积极推动专利成果的转换

  助推上海经济发展和转型

  据统计,去年,上海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6867件,按2300万常住人口计算,每百万人口授权量为299件。而在2004年颁布的《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4-2010年)》中,上海提出的战略目标为“到2010年,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150件”。

  “十一五”期间中,上海市专利申请(包括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年均增长17%,总量达到26.95万件,是“十五”期间的2.5倍;在专利授权量方面,“十一五”本市年均增长32%,总量达到14.87万件,是“十五”期间的2.9倍。

  由此可见,近年来,上海的各项创新活动非常活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已成为助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今,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又有哪些进一步的举措?

  去年年底,上海市副市长赵雯在相关会议上表示,“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是“十二五”期间上海实现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的重要工作。”上海市人民政府按照《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性法规,健全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培育和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的要求,组织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群策群力,编制了《上海市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和《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年)》。目前,在各有关方共同努力下,相关的草案和提纲已初步形成。

  上海将如何更好地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表示,知识产权工作不是孤立的工作,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和制定《规划》,要跳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自身的职能。一方面是知识产权规划要配合整个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上海市其他部门的政策又要配合知识产权工作。这是相辅相成的,有一些问题,不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自身能解决的。因此,知识产权规划和工作要放在整个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里面去发挥它的作用。

  “例如,有专家说,上海的创新与核心专利没有北京、广东多,这与现在上海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有关。上海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多,大规模制造多,可能就不会有很多核心专利。比如上海汽车厂的产值很高,但以合资企业、外国品牌为主,不会有核心技术转移到上海本土开发。因此,上海要作规划定目标,从上海的结构特点出发,从上海转型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结构调整。下一步上海要转型发展有三个方向:一是要发展高端制造,二是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鼓励中小企业,培育创新企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吕薇表示。

  同时,应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效规划。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将被重点培育,加快推进。

  在上海市的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提到,“十二五期间,本市将鼓励和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具体包括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政策扶持力度,在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申报、专利申请资助、质押融资试点等工作中,予以优先纳入和重点支持。”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将上海市确定的战略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与此前国务院确定的七大产业相对照,具有相当的相容性,因此,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全局出发,对上海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再思考,使上海市在全国能够发挥引领作用。

  注重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效益

  在国内,“专利申请量”一直是评价一个地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指标。如果以此来衡量的话,中国目前似乎已是“知识产权大国”。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三,预计今年很可能跃居世界第一;商标注册量,我国已经连续7年居全球首位;版权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则已达到6.4%,发达国家水平为6.8%。

  但“知识产权大国”并不等于“创新大国”。结合上海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设定怎样的评估指标更科学、更能有效推动实际工作?去年年底,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在沪召开了第六次专家咨询会,业内知名专家深入探讨《上海市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以及《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年)》的制定。

  对此,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教授表示,“知识产权不应该是道具和玩具,而应该是增强创新和竞争力的工具。”如果重“量”不重“质”,许多申请了也获准了的专利,其实用处不大甚至没有用处。

  陶鑫良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调研国内几所著名高校(都是专利申请大户)的专利“存活期”,结果发现“平均寿命”仅3.77年。原因是许多专利在申请获准后,因不再付费维持而失效。一般来说,发明专利只要一直付费,保护期可长达20年;而那些专利被放弃,说明申请人自己也认为没有应用开发价值。可以说,这些专利的唯一“贡献”,就是给“做大”专利申请量添砖加瓦。

  对此,陶鑫良建议“少数量指标”。“关于专利数量指标,也许另一个叫专利权维护期或称专利权有效期的指标更实在,我们将自专利权授权日起至该项专利权终止日之间的期间,称为专利权维护期或称专利权有效期。”同时,他建议,在《上海市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和《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年)》的“主要数量指标”中,增加“百万人拥有的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权”和“百万人拥有主要外国的有效发明专利权”这两项主要数量指标,用以取代讨论稿中现有的“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两项主要数量指标,也许更为合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则表示,“上海知识产权的‘十二五’规划宣示了‘上海目标’,体现了‘上海实力’,彰显了‘上海特色’。2010年,上海与伦敦、纽约、东京并称为全球四大创新产业的中心城市。上海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应当起到标杆和引领作用。我们在关注知识产权数量和规模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质量和效益。城市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将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以知识产权的三大战略来说,就是专利战略、版权战略和商标战略,应该围绕着提升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实力来展开。可以说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应该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实实在在地得到提升。”

  其建议,在考虑质量和效益的问题时,还要增加几个指标。第一,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授权比例;第二是专利技术的应用率;第三是专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究竟有多大的贡献率,是否达到70%创新型国家的一般水平。这三个指标兼顾了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的问题。

  要提升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效益,还需调整政府的专利资助政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展中国家司原司长王正发提议,专利资助政策不宜长期实施,政府应该把钱用到更重要的方面。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董事长须一平也认为,政府部门应当更加关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的作用,如果无视“泡沫专利”甚至引为“工作成绩”,导向上就有了偏差。

  目前,对专利申请,政府部门不仅大量减免相关费用,还给予奖励。这种资助政策一直颇受争议———如果取消,势必影响申请积极性,申请量就会下降;但资助不当,又会催生“泡沫专利”。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上海,虽然这项政策近年来在不断调整,日益凸显对真正的创新成果的倾斜,但只要有资助,就必然会弱化专利申请费用对“泡沫专利”的“天然的过滤作用”———如果申请专利可以免费,何乐而不为?如今,拥有专利证书对个人或单位,都意味着或多或少的“实惠”。况且,现在国内各省市都盯着“对手”的申请量,别说下跌,就是增幅低了一个百分点,都可能被视作“失职”和“工作不力”。

  对此,一些专家表示,考虑到现实,对数量恐怕还很难“忍痛割爱”,但上海应该率先“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给力中小企业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推中小企业发展,可以说是发挥知识产权功效重要体现。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透露,今年该局将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区县知识产权工作。其中,“推进各区县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创新信贷服务模式,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是工作重点之一。

  2009年3月下旬,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2009年初,银监会提出了银行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从2009开始,银监会将尝试允许企业以专有知识技术、许可专利以及版权等来做质押,帮助小企业获得融资,以弥补担保和抵押品的不足。”

  其实,上海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6年底,上海银行就与浦东新区科委共同搭建科技型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向科技企业提供贷款。2008年10月,上海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进行调整。单笔借款上限由人民币100万元提高至200万元,借款期限最长从一年延长至3年,且受理范围由该行浦东分行扩大至上海地区的所有支行,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上海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据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在浦东新区和徐汇、闵行、杨浦区深入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上述四个城区全年有68家企业获得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共计1.849亿元。

  其中,浦东新区以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担保方式,帮助35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6590万元,还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地区;徐汇区有14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7000万元,闵行区有9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750万元,徐汇、闵行区政府分别出台了集补贴、担保、贴息、奖励于一体的扶持政策,徐汇区政府还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共同推进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培育知识产权质押物流转市场;杨浦区政府实践探索了“物权与股权相结合的双重质押模式”和“风险分担模式”,2010年,有4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600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不仅仅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而且还将创新生产力要素与金融资金结合起来,有助于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在融资方式方面,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金融办等七部门关于本市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09〕26号),要求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企业将知识产权出质给银行等融资服务机构,银行等融资服务机构作为知识产权质权人向企业出借资金,企业按期向银行等融资服务机构偿还本息。

  第二,企业将知识产权出质给融资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第三人,融资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第三人作为知识产权质权人,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或信用保险,银行等融资服务机构向企业出借资金,企业按期向银行等融资服务机构偿还本息。

  第三,由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与银行等融资服务机构协商确定法律允许的其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

  其实,上述杨浦区政府推出的“物权与股权相结合的双重质押模式”和“风险分担模式”,也是创新融资方式之一,值得进一步探索。

  虽然上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取得了一定成效,融资方式也有一定创新,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而解决了融资难题,但是从目前总的贷款总量以及获得收益的企业的数量来看,规模还不是很大。对此,上海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主任赵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发展的同时,还应关注以下两大问题:

  一方面,政府担保的两面性。在大量融资个案中,政府涉入较深,许多企业是由政府出面推荐,政府担保资金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信用成为隐性“质押物”。在起步阶段,这虽是有效的“助推器”,但长期来看,关键是建立一个充分市场化、高效率的融资环境。

  另一方面,需做好风险控制工作。金融机构在融资前对知识产权本身的调查,亦包括对企业的调查,一旦发生融资后出现知识产权的侵权与维权行为,企业实际控制人出现资信的变化以及资金使用计划执行出现不利情况等,均是金融机构应当积极研究与面对的。

  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要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从平台建设、中介服务、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入手。

  首先,平台建设,包括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园以及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吕国强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六次专家咨询会上指出,“知识产权对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为了加快完善上海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我们要做的是三件事:一是要完善上海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专利信息平台已经建成,但商标平台还没有建成,我们考虑‘十二五’期间要将该平台建成。二是要建上海的知识产权园,现在知识产权园正待认证的过程中。知识产权园我们选址在杨浦区,‘十二五’期间知识产权园也要建成、建好。三是将正式建立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其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包括专利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据原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须一平介绍,上海知识产权的中介机构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还是做不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中介机构的发展同北京差不多,但如今北京已形成大、中、小规模,比较完善的一整套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而且通过竞争进一步提高了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上海大多数代理机构每年的代理量在2000件左右,公司都是20名至30名员工的规模,做不大。但是对于国际大都市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要求来说,力量确实不够。

  “我想,在今后的“十二五”规划里面,包括发展战略纲要在内,在这方面要有具体分析、具体措施。我认为,上海要组建5家至6家,甚至10家相当规模、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才能适应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须一平表示。

  对此,赵莉认为,市场经济成熟标志之一就是中介服务的完善与成熟。与该目标相对应的是当前我国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还有较大缺陷,无论是法律保障,人才队伍,服务水平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要不断提升我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我认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发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等问题是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知识产权工作的难点,需要做专题研究与探索,这方面,学界与实务界已经有专家学者做了很多的积累与关注。”

  “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换,还离不开专利成果转化的专门法律。国外发达国家在技术转移,专利运用方面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有比较关键的专门法律或者一整套的法律体系支撑。

  法律的严密性与强制力的保障,赋予转化主体实现权利,履行义务的支撑。这方面,国内需进一步借鉴。”赵莉告诉记者。

  此外,还应继续优化现行政策的落实性以及政策之间的衔接。专家表示,目前围绕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包括专利成果转化的各类国家与地方性政策庞多繁杂,但具体到转化主体利用政策时往往遇到的就是政策的原则与空泛,无法落实;同时由于各类政策制定的职能部门不同导致政策多出自本部门的利益考虑,而没有考虑政策适用对象的利益,从而导致政策之间不衔接,从而降低了政策的影响作用。

  当然,还需进一步深化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根据我国今年发布的十二五规划以及2011年的政府工作要点,深化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已经成为重要内容。赵莉建议,加快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改革各类评价方法、决策模式和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发现、评价和转化的体制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投入方式,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政府各类资金使用效率。(上海金融报/姜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