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宏观经济决策,需要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中找到平衡点。为了满足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必须给市场松绑,给民营经济更多的发展空间。依靠市场机制,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这才是应对中国经济转型期所面临的就业挑战的不二选择。
近日,在公共传媒中,2013年被赋予了一个新称谓,即“新中国64年最难就业年”。之所以有如此称谓,是因为201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据报道,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就业率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又据教育部公布数据,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人,为64年之最。在解决创纪录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我国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民生无小事。就业难题也让中央高层的目光聚焦到“最难就业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走访了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强调了“保就业”的重要性。他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对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强调了创造就业的必要性,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则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要靠经济发展。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就业的蛋糕才能做大。
不仅仅是大学生毕业季的到来加大了今年的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到3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342万人,完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的38%。到一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与去年底持平。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长1.7%,但过去两年,伴随着经济增速的逐季走低,中国就业岗位趋于缩水。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的监测显示,84个大中城市,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需求人数减少16.3万人,下降2.9%。而另据测算,中国有30%至35%的劳动力目前仍然在农村地区务农,他们的整体收入比较低。未来5年,还会有很多农业人口继续流向城市,形成更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消化这些沉积的就业压力,给劳动力寻找创业、就业的机会迫在眉睫。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观点认为,就业市场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滑坡造成的,政府需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力度。而另有一些观点则表示忧虑,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经济,需要有足够时间完成市场的调节。如果一味地为了保就业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再像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采取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经济发展模式,会给经济发展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但是,决策层很快排除了这种担忧。现在,中央政府已经明确,要实现今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来自市场的担忧不无道理。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这种状况对于就业并不乐观。毋庸置疑,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关系密切。就业是经济的派生需求,先要经济增长才能拉动就业,经济增速下调意味着会影响拉动就业的效果。可以肯定的是,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宏观经济决策,需要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中找到平衡点。
显而易见,为了满足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必须给市场松绑,给民营经济更多的发展空间。依靠市场机制,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才是应对中国经济转型期所面临的就业挑战的不二选择。
其实,目前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吸纳新增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近期中央政府采取了很多简政放权的政策,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这其中有很多方面都是有利于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的。譬如,取消前置审批,新登记注册企业就会大幅增长,而且这些注册的企业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下一步还要加快企业工商登记等制度改革,由此可以创造更广的就业门路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金融支持方面,对于小微企业的资金投入也一直是信贷投放的重点。央行发布的201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一季度企业贷款增速减缓、小微企业贷款增长企稳,企业贷款增量有四成流向小微企业。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企业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加5682亿元,占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40.7%。
但是,也需要看到的是,虽然就业岗位缺口等问题需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解决,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必须保持适度。我国过去的发展经验说明,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会带来包括环境问题、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和财富分配不均等方面的问题,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考量经济增长不应该仅仅从就业方面考虑,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