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季度GDP增长7.7%,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持续下降等现象无不表明中国经济目前正面临转型期,由原来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犹如裸泳者一样不足之处裸露在外已经成为必然。
中国经济转型也成为当今政府头等课题。
去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到1611.3亿美元,是建交初期的588倍,占同期中欧贸易总额的30%。中德双方已经互为彼此在欧盟、亚太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李克强总理将德国作为首访最后一站,也是欧盟的唯一一站,凸显德国在中欧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意在表明新一届中国政府政策的延续性,即继续重视发展中欧、中德关系。也体现了双方对中欧经贸关系和经贸合作的重视。
李克强此次访问德国,中德双方并签署了涵盖制造业、投资、财金、城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合作协议,这些不仅促进双方达成新的合作共识、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建设新的合作机制,增加双方互信互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
李克强此次访问德国透露出的积极信号表明中国继续重申中国不再做欧债危机的看客。之前中国也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不做欧债危机看客,为走出欧债危机共同做努力。欧债危机发展到今天,似乎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各方的神经已经不再那么紧绷,但是,欧元区如何摆脱经济衰退、实现经济增长依然是巨大的挑战,德国央行行长就曾指出,欧债危机还需10年才可能结束。李克强此次访德,中国重申不再做欧债危机的看客,除了体现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贡献力量的政治因素之外,在经济方面,可以在对欧关系上取得一定的主动,比如市场经济地位的谈判;由于目前面临债务问题的国家的国债收益率比较高,价格很低,在没有出现债务违约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因此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在欧洲的一些新型产业或中国技术、资源等落后的产业进行投资,将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会,对中国经济的增长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其次,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德发表联合新闻公告称落实城镇化伙伴关系,并进一步加强农业、林业、粮食、消费者保护、食品安全和环保标识等领域的双边合作。双方决定在现有中德农业合作联委会基础上增设部长级双边对话机制,加强对中德农业合作的指导并不断夯实这一领域的合作基础。李克强也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对欧洲克服债务危机的影响、推动经济复苏也是机遇。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表明中欧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享有很多互利互惠机会:
“绿色环保”新型城镇化。目前中国建筑能耗接近总能耗的40%,而城镇节能建筑占既有建筑的比重还不到25%,大量既有建筑需要进行节能改造,还需要新建一大批节能建筑,并且,“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入累计将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环保产业合作潜力巨大。
“智慧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双方在城市道路管网、智能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城市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方面,在城市景观保护与营造方面,在智慧城市、网络城市发展方面,都有很大合作潜力。
“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欧盟在城市化战略、城市规划和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正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倡导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功能,探索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开发方面中国机会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