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大局、是责任、是机遇、是民生。水质如果没有保护好,就关系到南水北调的成败,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如果水质保护好了,但生产没有发展好,我们就是时代的庸人。”曾任南阳市委书记的李文慧这样说。
“离开发展谈环保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经济是竭泽而渔。”在现任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看来,南阳想要实现“水清民富”,政府就要率先转型。5月28日,在南阳“四个带动”经验交流会上,他向各级管理者提出,“牢牢扭住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这一中心任务不放松,找准切入点,打好特色战”。
建立转型导向的考核体系
在副市长任上做了11年,冯晓仙对南阳知根知底,“经济总量在河南排第三,工业经济排第三,农业经济排第一”。但她也深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南阳面临很多刚性约束,与此同时,将近1200万人口,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是最多的”。
“地处豫鄂陕三省中心,南阳若能破题,将对中部崛起产生重大影响。”冯晓仙说,“现在我们正用‘倒算账’的方法提升科技投入水平,用创新的方式解决生态和经济的问题。”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南阳抓住关键环节进行破题——
全国农业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南阳作为最大的农业城市,短时间内也难以全面扭转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现实。但当地决策者清楚,不加大科技投入,农业就难有未来。在过去几年里,南阳在此发力,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油碱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这些产业的科技投入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短腿”,这就使南阳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并不充足,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百姓收入的提高。
“2010年3月,南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实施‘四个带动’战略的重大决策。通过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解决南阳大而不强的问题。”南阳市科技局局长褚庆义说,南阳市成立“四个带动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下设四个执行小组,由科技局、发改委等职能部门牵头落实。按照绩效考评奖惩办法,项目带动占130分,创新带动、品牌带动、服务带动各占100分。
“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达到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1.1%以上,增幅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各县区不能完成,就会影响官员年终考评。
抓住官员考评这个‘牛鼻子’,南阳形成了‘倒算账’,差多少,补多少。”褚庆义说,“在考核之前,只有一两个区县能达标;在考核之后,没达标的只剩一个县了。”
按照《“四个带动”绩效考评奖惩办法》,考核还涉及专利、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项目诸多方面,这种“组合式考核”,对提升南阳经济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考评实施之前的2008年,南阳专利授权量是511件;考评当年增长25%,达到638件;去年,这个数字达到1758件。在考评之前,南阳各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有69个;考评之后,又新建了131个。”褚庆义说,“在一些地方科技局撤并的风波中,南阳加强了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把创新驱动发展纳入官员考核体系。科技投入和‘乌纱帽’挂钩,这就建立起了转型发展导向的考核体系。”
让“绿色企业”享受星级服务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部门没能销号。”西峡县政府办督查室主任靖建伟说,“他们为企业服务不到位,我们会记录在案,没销号将影响他们的年终考评。”
4月26日,西峡县,企业发展问题挂销号会议,企业反映了55个问题。“这就是在政府挂号了。”靖建伟说,“县里把问题分给相关职能部门,在限期内解决了就能销号。”
“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公司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向工业领导小组反映了情况。我当时估计,没有8个月解决不了。没想到,不过一个月,问题解决了。”众德汽车部件公司总经理田中青说,“政府‘挂销号’制度,让企业享受到了星级服务”。
2011年9月26日,镇平县委书记史焕立到西峡考察时发现,这里每月召开一次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会,每周召开一次产业集聚区建设指挥部工作例会,定期召开集聚区办公会议,并建立起了企业反映问题的“挂销号”制度。
“西峡全程为企业发展服务,在招商引资上下工夫,在提升服务水平上动实招,在优化环境上解难题,在产业集聚上见成效,在管理机制上迈出新步伐。”史焕立回去之后,镇平即刻开始了服务企业的战略转型。
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水清民富”的双重使命中,南阳各级政府开始转变政府职能。
国宇密封董事长王亦拓深有体会,“一次,全书记出差时,在飞机上看到了一则新闻。他一下飞机就给我打电话。原来,一批出口的汽车,使用了石棉密封条,因为污染,被退货和处罚。全书记说,你要坚持下去,你们非石棉的方向走对了。”
王亦拓所说的就是内乡县委书记全新明。“他对我们进行的是一种战略性服务。”王亦拓说,“汽车领域很讲究血统,在我们的技术取得突破后,全书记不止一次跟我说,‘亦拓,中山装是时候换换西服了’。这也提醒了我,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到欧洲兼并老牌企业,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
“对于污染企业要坚决关停”,对于那些绿色企业,“政府要竭尽所能去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服务好这样的企业就是最大的政治。”全新明说。
找准解决矛盾的最佳新路径
“全国人才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南阳很多企业在那里建立了研发中心,比如利达光电,比如天冠。”褚庆义说,“研发中心在外边,我们的政策也要跟上。”
按照河南企业研发费用认定管理实施意见,南阳尝试着进行了跨省市研发费用的加计抵扣,“研发中心在外的企业,只要在南阳本地进行产业化,两地研发费用可以加在一起进行加计抵扣。”褚庆义说,“各地常说企业引人要柔性,其实政策也要考虑这种柔性因素。”
南阳是一座饱含创新DNA的城市,不过,就像众多中西部城市一样,这里的科教资源并不充足。
“这就是南阳转型的主攻方向。”褚庆义说,“在高端研发人才不多、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创新梯队结构不完善的前提下,跨省市研发费用加计抵扣,不增加财政支出,却打消了本地企业在外地研发的顾虑,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科研水平。”
3月26日,利达光电公布的2012年报,证明了褚庆义的观点:研发支出2403.75万元,同比增长39.97%;与此同时,实现利润总额1058.08万元,同比增长103.86%。
过去若干年,“清水”一度影响了南阳前进的脚步。但在今天,“一湖清水”成了南阳的“金字招牌”。按照《国务院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的批复》,南阳和北京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形成了对口协作关系。在这片国家重点关注的土地上,科研立项、平台建设、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都在“向水倾斜”。
“中关村来了,清华大学来了,伦敦大学来了,这些资源集聚的地方需要技术辐射的场所,而我们这里有土地资源,也有水的政策,水的市场。他们的来,我们的引,形成了一种双赢局面。”在冯晓仙看来,南阳正在补集创新DNA的最重要一环。
“我们借鉴了先进地区的经验,用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刘娜说,“水源地淅川地处山区,在荒山上种小麦,农民忙一年挣不了几百块钱。现在,我们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鼓励茶业、金银花产业。对连片种植到一定规模的给予补贴。花的钱不多,但效果很明显。农民把土地出租,一年能赚800块;做产业工人,每个月还有工资挣;大户或公司,成片经营有赚头,还有财政补贴拿,积极性很高。工厂关闭后,淅川用新思路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摒弃老经验、老套路、老脑筋,找准解决问题最佳的新路径、新渠道、新方法。”南阳市长程志明说,“要提升能力,规范运行,提高效能,转变作风,全面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推动南阳科学发展、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