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研发 > 思路 >
    制造“钱荒”真的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吗?
      时间:2013-06-27 16:33

  这两天铺天盖地的是对于“钱荒”的讨论,评论一边倒的认为,“钱荒”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促使传统过剩产能退出,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天真。

  许多人认为,社会上的资金空转是因为钱多造成的,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资金之所以空转是因为中国银行贷款畸形造成的,一方面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贷到利率适中的钱,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和地方平台贷款占据了银行贷款的主角,其利率较低,所以许多大中型企业成为了资金的掮客,一方面从银行贷款,转手再贷给中小企业,收取利息差。目前来看,据本人周边人群了解,中小企业目前的贷款利息普遍在15%以上,眼下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的50%以上,而创造的就业则占据70%。他们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却得不到相应的贷款支持,能贷到款的大中型企业不需要再投资,于是乎,他们成为了资金的掮客。所以整个社会的资金最终形成一条从低到高的空转路线,中小企业最终被迫接受高额的贷款利息,因此生存艰难。

  形成这条空转路线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中国近年来金融改革缓慢,几大国有银行加上几家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全国六成以上的金融资源,各个城市商业银行金融资源太少,小型商业银行尚未起步。大中型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大,经营上带有较强的政治任务,所以对地方融资平台和大中型国企贷款较多,中小企业关照不及,除了民生银行这几年一直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以外,其他银行几乎都未形成有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对于这些大银行来说,给中小企业贷款调研成本较高,谈判琐碎,担心资金回收困难等等,都成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障碍。

  那么卡住钱袋会能否促使大中型银行积极向中小企业贷款呢?答案必然是不能,民生银行花了五年形成一套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调研机制,大中型国有银行要想在短期内对中小企业形成一套成熟的机制必然是难以完成的事情。所以制造“钱荒”必然对改善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无助,相反,“钱荒”还会促使市场利率上涨,让中小企业贷款更加困难,让民众就业也更加困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一个抑制消费的政策明显是无助于促使国家从投资型经济转向消费型经济的。到时候,即使你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也将面临无人愿意借的囧境。

  市场利率的提高还有一大副作用便是让负债高达17万亿的地方平台还债更为艰难,现在地方平台基本上是以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在还债,但如果钱紧了,银行减少地方平台贷款,地方平台势必去市场上寻找高息贷款以还旧债,如此以来,利滚利将形成债务的雪球,地方政府迟早破产。还有一个副作用是地产商在钱紧的情况下减少土地的购买,从而使地方财政更加窘迫,现在地方政府的投资尚且是三架马车中弱弱的一环,在钱紧的情况下这架马车将彻底熄火。

  那么如何改善资金空转的现象?必须从源头上梳理,即改革金融业整个体系,大力发展中小型银行,奖励大中型商业银行对中小型银行贷款,目前的国有银行经营并非以盈利为唯一动机,只有让国有银行成为类似民生银行那样的民营银行,才能够驱使他们对中小企业较高利息的贷款更加感兴趣。当然,这牵涉到国有股减持的宏大问题。

  还彻底改革股市和债市,大力支持股市和债市,比如取消印花税和分红税,建立投资者保护基金,让资本市场全球化,加大分红力度等等。市场经济体系下,股市和债市才是融资的主体,但在中国,一切都变了味,股市和债市失去了融资功能,这主要缘于中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在权力构架下信用机制无法形成,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如果是一个到处违规的市场,没有可以值得信赖的评级机构,权力对于利益分配随意插手,分红率又太低,内幕交易横行、没有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市场,何以取得人民的信任,如何能成为融资的主体?

  换句话说,制造钱紧只是停留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表层,在皮面上动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眼下的中国,要改革必须从根子上动刀,这样方可以推动中国经济从根本上转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