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到了人均GDP5000美元以上的水平,和新兴市场相比,人口红利优势荡然无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绝对没有那些先进技术。在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元以后,系数大了,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就大了,社会各种矛盾、诉求都多了,政府压力非常大,必须要改革,要推动创新,重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
——马蔚华
马蔚华
十几年前,提出一个理念叫做“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我们说银行要比别人早3至5年想客户有什么需求,因为银行是提供服务的。客户需求你若不知道,就像开饭店不知道顾客的口味一样。需求是怎么产生的?需求是变化的,你今天给他侍候好了他高兴,明天他的口味又变了,而且需求的变化往往是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没有网络的时候不可能给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没有这个动因。
当初我们做信用卡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做这件事肯定不赚钱。到今天我们的信用卡已经成为众多年轻人、有钱人,还有高端客户最喜爱的工具。信用卡已发出好几亿张了。我们去年已提出要消灭信用卡,消灭信用卡是消灭这种卡的形式。有了移动支付,我们的手机终端完全可以把信用卡的卡片和手机合二为一。今年我们推出两个进场支付的产品,一个放在手机里,一个放在SIM卡里面,这就是进场支付。再往前发展,信用卡完全可以消灭,完全可以用手机代替信用卡的功能,因为移动支付是突飞猛进的,无论是客户数还是支付量都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
如果根据当时的观念来做判断,可能永远不会有信用卡,也永远不会有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网上银行和将来的移动银行。
从“钱荒”谈三大转型
金融创新往往随着大环境变化而产生,今天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大家前两个月感受到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件,叫做流动性紧张。当时我在欧洲出差,那天在瑞士银行,他们就问我这件事,我还挺淡定,我说这件事看起来很突然,实际上很自然。
大家都知道,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达13.44%,7天拆借利率达到11%,特别是隔夜回购成交利率史无前例,达到30%,7天回购利率突破28%,这在我银行从业经历中是没有见过的。接着就是银行股暴跌,100多只股票断崖式下跌,挺吓人的。
后来有关方面给出五条解释。贷款增多,财政缴库,节日流动资金,月底存款冲高准备金上缴,这四条都有道理,哪一年都有,不是今年特殊有的。
今年有一条特殊的,外汇管理新文件导致的商业银行用人民币购汇。
此外,央行的态度也很关键. 4月份,我们用购汇投放来充实流动性,顺差还挺大,基础货币投3000亿元购汇充实流动性。但到了5月份,可能是伯南克的讲话产生效应了,我们基础货币的投放由3000亿元降到668亿元。
什么叫危机?危机就是一种心理上的不信任。有一个博弈论的理论叫做个体的理性必然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假如你把钱存在这家银行,如果你知道这家银行要出问题,第一个理性的反映是先把自己的钱提出来,这是理性的,但如果所有的客户都这样理性地提款,这个银行再好也完蛋了。
后来大家看到,几个大银行主动低价拆出,到6月26日,100多只股票大跌,央行第二天表态,市场区域平稳。
值得深刻研究的是流动性紧张的背景,就是我们现在的三大转型。
第一,全世界经济转型。首先是美国复苏了,伯南克提出要退出量化宽松QE,这几年美国通过量化宽松刺激经济,如果退出QE意味着资本市场要发生一些重大变化。无论是资产重组,价格重新界定,还是汇率逆转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美国经济复苏得很好,美国人的机制还是挺能自我调整的,首先美国的失业率已降到6.5%,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制定货币政策时最重视两个指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如果失业率低于6.5%,说明经济很正常了,下一步必须考虑通货膨胀指标不能上去,所以要停止QE。但美国的调整使全球新兴市场,包括欧洲、日本都会受到大影响。
第二,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经济过去30年高歌猛进,年均增长率将近10%。但去年我去新加坡,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跟我说,“中国经济确实令人瞩目,但对我们没有什么挑战,因为你们都是低端制造业,是在利用人口红利,劳动力价格低,这个优势转瞬即逝。”这种优势在历史长河里肯定是转瞬即逝的, 30年很长,但在历史中却很短,今天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更低,很多工厂都搬到那里去了,中国的绝对劳动力数量在下降。有人担心中国GDP会低于7%,实际上7%左右也不算低,美国1995年的GDP是7.4万亿美元,中国2011年是7.4万亿美元,但美国从1995年到今天GDP增速没有超过3%,如果我们增速7%也能很快缩小和他们的差距。问题不在于多高的速度,而在于GDP的内涵是什么,过去我们挖开、填上的比较多,现在要追求有内涵、有质量、有竞争力的GDP,这就是国务院提出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个太重要了。
我去年去了以色列,那么小的国家,决定GDP有三个指标,科研经费、科技转化率和GDP技术含量,这三个指标中国比发达国家都差得很远。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现在我们勉强达到2%,发达国家都是3%,以色列更是达到4%~5%。以色列是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我们曾到过以色列总统家,问他,假如他们没有荒芜的土地,恶劣的环境还会有那么多创新吗?他说肯定没有,这是逼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提高GDP技术含量就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在资金非常宽松的情况下是难以做到的。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已达10.15万亿元,同比多增2.38万亿元,M2(广义货币)达到105.45万亿元,同比增14%,都超过年初的预期,但GDP却没有去年多。钱哪去了?有很多原因,有些钱跑到了过剩的生产能力那,很多钢铁、水泥厂不能倒闭,它用贷款还利息,用贷款发工资,要社会安定团结,它们把钱吸收了却没有贡献GDP。所以,这样的生产能力不调整好,钱是难腾出来的。
有一句话叫做“该死的不死,该活的就很难活”,这是非常头痛的事情,所以这届领导人确实任重道远。中国现在到了人均GDP5000美元以上的水平,和新兴市场相比,人口红利优势荡然无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绝对没有那些先进技术。在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元以后,系数大了,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就大了,社会各种矛盾、诉求都多了,政府压力非常大,必须要改革,要推动创新,重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央领导思路是非常对的,战略搞活存量,调整结构,优化产业,提高竞争力,这是惟一的出路,但要付出代价。
第三,银行的转型。过去30多年,中国GDP的高歌猛进也有银行的贡献,经济的高速增长给银行带来了巨大需求。1978年以前,贷款只有2000亿元,截至今年5月份银行业资产已达139万亿元,增长近700倍。我们过去的增长方式基本靠批发业务,利差收入,消耗资本金,大家都重视大企业,但这两年也发生了变化,基本是传统外延式的银行经营模式。
银行的新挑战
今天,银行业面临从来没有过的巨大挑战。第一是外部环境,银行是服务业,经济决定银行、金融的外部环境。第二是约束条件,银行是高风险行业,无论是内部的治理结构还是外部的监管,对银行有很多约束条件。第三是市场需求,服务对象的变化是银行变化的原因。这三条现在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关于外部环境,经济放缓对银行是个考验,再指望靠需求拉动,靠大规模贷款,不可能了。现在叫“金融脱媒”,过去银行一统天下,现在地位在不断被降低,直接融资兴起了,间接融资在不断被边缘化。十年前社会融资总量里面银行贷款95%,去年年底降到60%以下,我们的水平相当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60%降到现在不到30%,所以我们的金融脱媒还会继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我们的利率还是双轨制,刚刚放开了贷款利率,但存款利率还在管制,贷款利率放不放也没有什么影响了,存款利率很关键,因为有利率管制,所以钱存在银行没有多少油水。在银行体系外有一个越来越发达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债券、信托、理财、PE、VC、民间借贷,这些市场的产品更接近于市场的利率,所以很多钱就从银行体系外流到金融市场,这就发生了脱媒。美国也是这样开始的,中国是从前年(2011年)开始的,当年银行的存款增长幅度比前十年的平均数少了近10%,这两年继续这种情况,银行存款少了,贷款肯定也少,所以脱媒从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挑战银行。
利率市场化的挑战。过去中国银行之所以能够高盈利,一是需求很旺,二是利率保护。现在都变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挑战可能会更大一些。美国1985年-1986年期间完成利率完全市场化,但1986年-1990年五年间每年都有200家左右的小银行倒闭,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各种社团要求成立民营银行,我觉得要慎重考虑一下,全世界的银行都一样,要被严格监管。为什么?因为银行有公众存款。另外银行能不能承受未来1.2倍、1.3倍的利差水平呢?中国台湾的利率市场化出现过整个银行业的亏损,所以中央很谨慎,现在我们的贷款利率放开也是按照利率市场化的路线图进行的,先外币后本币,循序渐进。无论如何,这对中国商业银行都是一个生命攸关的挑战。
此外,还有技术性的脱媒,就是支付领域银行的两大功能,融资中介和支付平台。支付就是转账,银行通过转账来完成商品交易的过程。过去银行一统天下,但这两年第三方支付,特别是阿里巴巴增长100%,开始我还觉得有点异类,马云还老挑战我,后来我一想,人家是有道理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银行支付肯定不能完全适应,尤其是诸多小额零星的便捷支付,在网上、手机上直接支付更方便,这种挑战对银行是必然发生的。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信贷的业务已不到50%。
什么是约束条件?最主要的约束是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就是银行的杠杆率,金融危机前8%就行了,危机之后,金融稳定委员会提高了拨备,这个拨备就是准备金。过去资本金太少,杠杆率太高,现在就要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10.5,因此,中国所有的银行都面临补充资本金的压力。现在每个银行都在谨慎对待资本消耗,所以现在是做中小企业最好的时候。[编注:2011年6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重点对单户金额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加大支持力度,降低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从而缓解银行资本金压力。]
银行还面临股东的约束,股东都想少拿钱多挣钱,少资本消耗,回报率高一点。还有员工的约束,现在80后、90后很不好领导,光发钱还不行,还有价值趋向、工作氛围、未来的期待,这些都要考虑。我当行长的时候要用相当多时间学习网络语言,要知道什么是芙蓉姐姐,要到分行跟他们一块吃饭,这样才能减少代沟,我们行里平均年龄不到30岁,所以必须要懂得他们,这也是管理上的很大约束。
媒体的约束对我们也越来越严峻,不能乱说话,一个上市公司,一条消息,结果股票增发很多。所以,现在的约束条件很多,这都是过去没有的。
最重要的还是需求的变化,这就相当于开饭店,顾客口味变化一样,你必须要调整菜谱,否则人家不来吃了。首先一个变化是中小企业,现在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大家都要求满足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要求,的确,过去大家都不太爱给小微企业贷款,认为小微企业风险太大,给国有企业贷款损失了也没有什么责任。但现在有了资本约束后,银行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大企业贷款资本消耗是100%,对小微企业贷款资本消耗是75%,听起来好像不合理,实际上,大企业违约概率低,违约损失率高。为什么?大企业往往和经济周期联系比较密切,一旦出现违约肯定损失很大。而小企业违约概率高,但违约损失率很低。影响银行贷款给小微企业的是什么?需要银行创新,不能一户一单地审查,要根据中小企业分类,按照产业链、同行、区域分成若干,然后设计8个或10个指标,然后工厂化、批量化地审批。这需要经验判断,不是做不了的,美国富国银行,靠这个起家做到美国第四大银行。
去年招商银行做了一年小微企业(500万元以下)的贷款,一年做了将近1000亿元,质量很好,但这需要改变过去的审贷方法。
关于财富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不来存款了,就必须要推出各种适合老百姓的理财产品,这次金融危机提到影子银行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如何让产品和资产池对应的问题。
还有消费信贷,现在消费信贷已达10万亿元,十年前看都不可思议,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时,我们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小康型消费,所以我们做消费信贷非常是时候。还有养老金, 2015年中国老龄人口将突破2亿元,老龄金融需要我们有丰富的想像空间。还有跨境金融,中国企业和中国老百姓走出去,跨境金融有非常广泛的市场,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再有一个就是移动金融,去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是7亿多户,到2016年,互联网支付会突破1万亿元,这个增长非常快,取代信用卡实现网络支付这是完全有可能的。现在招商银行网点只有1000个不到,零售的网上支付是95%,这使我们节省很多成本,所以有非常大的空间。
面对转型中的中国,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