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研发 > 思路 >
    中国经济转型促世界寻对策
      时间:2013-08-09 13:15

  中国8日公布了7月份外贸数据,进出口增幅超过外界预期。图为当天工人在海南海口港集装箱码头吊运集装箱货物准备出口。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可能正在企稳。”对于中国8日公布的7月份外贸数据,国际媒体纷纷给出乐观评价。7月,中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0.9%和5.1%,远超外界预期,也扭转了6月份进出口数据双双下滑的颓势。在舒了一口气的同时,全球经济界人士悬着的心并没有放下,因为除了外贸数据吹来的一阵暖风,中国经济的大气候并没有改变,增速放缓依然是中国经济的主基调。如何应对一个“变慢了”的中国则是摆在世界许多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因为当前全世界1/3的经济增长要靠中国带动。澳大利亚、美国等纷纷寻求对策,有外媒爆料,美国军方甚至也介入调查,探讨中国经济“硬着陆”可能带给世界的冲击。在关注中国“变慢”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分析人士也看到中国调结构、促转型的努力。卡塔尔《海湾时报》6日援引美国专家史蒂芬·罗奇的话称,中国经济远未崩溃,而是处于一个关键点,再平衡的车轮正在转动。

  外贸数据发出企稳信号

  “中国7月份进出口强劲增长,说明经历动荡的上半年后中国经济或许已开始企稳。”英国《金融时报》8日这样解读中国海关总署当天发布的外贸数据。报道称,7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增长5.1%,较6月份3.1%的下滑大幅反弹。7月进口同比增长10.9%,而6月进口同比下滑0.7%。两项数据都比分析师的预期强劲得多,说明经历数月进出口显著放缓后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开始稳定下来。法新社称,中国7月份出口额达1860亿美元,进口1682亿美元,进出口在6月出现下降后双双反弹。中国经济2012年增长7.8%,为1999年以来最低增幅。此后,中国经济进一步走低。今年4月至6月,增长率又从第一季度的7.7%下滑至7.5%。

  美国《华盛顿邮报》8日称,贸易数据改善给中国领导人带来鼓舞人心的希望。在国际需求疲软和政府努力冷却信贷膨胀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上季度降至20年来的低点,中国领导人正设法遏制经济下行趋势。经济学家此前曾预期6月进出口表现不佳后7月会有所增长,但增幅如此之大超出预期。经济学家认为,进口大幅提升说明国内需求提振。这正是中国决策者的一个重要目标,他们正努力减少中国经济对贸易和投资的依赖,而是青睐加强更具有自我可持续性的国内消费。美联社称,中国贸易数据显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放缓局面或已见底后,亚洲股市周四大部分走高。

  不过舆论同时保持了谨慎。英国广播公司称,中国7月份的进出口增长均大大好过预期,同6月份相比显示了快速复苏的迹象。但分析人士警告不应过于乐观。评级机构穆迪的一名经济学家说,7月似乎说明中国经济经历疲软的6月之后回归正常,而不是经济增长加速的起点,“最糟糕的局面似乎过去了,但上行趋势比较有限”。韩国《首尔经济》称,中国进出口再次呈现增长态势,这被看做是缓解中国经济“硬着陆”担忧的信号。中国商务部此前公布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景气指数也显示,中国经济不可能出现硬着陆。中国经济实现7.5%的增长目标应该不成问题。但也有冷静的声音认为,仅凭1个月的数据尚不能判断中国经济下半年的走势,中国制造业仍然“凉风阵阵”,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还处于历史最高值,这些都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负担。

  而在英国《金融时报》看来,人民币汇率的高位运行体现了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报道称,进口的激增尤其引人注目,这说明中国国内需求表现良好。近几周来,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小规模举措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包括小微企业暂免征税等。与此同时,政府还拒绝了国内某些让人民币贬值的呼声,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稳步上升,本周连续创造历史新高。人民币强势导致中国出口商更难与其他国家竞争,但政府希望这会推动出口企业转向价值更高的创新行业领域。汇丰银行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由于中国最近的政策微调,预计将支持经济增长在第三季度末开始回升。

  “救世主”与“风险的元凶”

  “中国经济闪耀了30年,从一个平凡之辈成长为世界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令人震惊的是,中国目前靠一己之力带动全球近1/3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是美国的3倍。”加拿大《环球邮报》7日的报道给出了世界对中国经济如此关心的理由,却也暗含着一个许多国家无法回避的风险:面对一个转型的中国,如何才能化解或降低中国经济减速造成的冲击?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型国家的紧迫感尤其明显。

  “中国‘硬着陆’可能触发澳大利亚经济衰退”,这是美国评级机构标准普尔8日给澳大利亚发出的警告。据法新社报道,标准普尔周四发表报告称,如果中国“硬着陆”导致经济增速降至5%,可能促使澳大利亚陷入经济衰退,失业率飙升至10%。标准普尔认为,作为澳大利亚主要贸易伙伴的中国出现如此急剧经济下滑“不太可能”,不过一旦出现,则会让倚重矿业的澳大利亚经济丧失3A评级。报告还称:“围绕中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给澳大利亚自身的经济前景投下了长长的阴影。澳大利亚的矿业投资热潮似乎已经见顶,澳GDP增长在放缓。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速也在下降,对‘硬着陆’的担心重新浮出水面。”

  澳大利亚方面已经意识到挑战。澳总理陆克文日前宣布将在9月7日进行大选。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如何通过经济转型来摆脱当前经济增长疲弱的局面,成为执政党和反对党讨论的主要话题。为了发掘其他增长点,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澳大利亚央行多次下调利率,希望能刺激内需及各行业发展。8月6日,澳央行再次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5%,创历史最低水平。《日本经济新闻》评论称,为应对资源热潮结束后的“经济增长再调整”,“脱中国”成为澳大利亚刻不容缓的课题。

  “忘掉中国的发电量和铁矿石进口吧,随着北京计划转向消费拉动增长,电影票房和家具销售现在成了中国观察人士判断经济走向的指标。”路透社7日如此形容中国的经济转型。而需要应对中国这种转变的,远不止澳大利亚一个。《日本经济新闻》以“世界摆脱不了中国”为题称,在2008年雷曼危机后,实现了V字形复苏的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中国GDP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澳大利亚和巴西等资源型国家受益于中国的特需,而全球企业纷纷涌向中国。但是由于其后的经济减速,房地产泡沫等风险浮出水面,世界反而开始担忧中国风险。从世界经济“救世主”到“风险的元凶”,对中国的看法同时充满乐观论和悲观论。

  《日本经济新闻》7日还爆料称,7月28日,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的美军研究员降落在北京机场,其任务是调查中国经济崩溃对美国国家安全保障的影响。中国资源需求和投资减少将对中东和非洲的稳定造成哪些影响?是否存在中国移民激增的可能性?相关报告将由国防部长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人过目。为应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美军已经采取行动。

  中国政府重新定义增长

  虽然国际舆论场不乏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甚至“崩溃”的极端担忧,但整体上并没有那么悲观,因为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后,分析人士看到中国转型的努力。《海湾时报》6日刊发美国耶鲁大学专家史蒂芬·罗奇的题为“西方专家误读中国经济重要信号”的文章说,一些专家再次患上“中国崩溃”综合征,中国怀疑论者齐声称,这次不同以往。是的,中国经济的确在放缓。虽然西方梦想赶上中国第二季度7.5% 的GDP增幅,但这个速度与1980年至2010年10%的增长相比确实是减速。中国的债务、银行机制、房地产泡沫等问题也引发关切。但也不乏乐观的理由,中国服务业增长在加速。今年上半年,服务业产出增长8.3%,高于制造业和建筑业增速之和的7.6%,这与以前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再平衡非常重要,能创造更多就业,增加消费需求,扩大中国经济基础,缩小收入不平等。中国经济远未崩溃,而是处于一个关键点,再平衡的车轮正在转动。

  加拿大《环球邮报》7日称,出口拉动增长的时代现在似乎要结束了。中国的竞争力状况也与过去大不相同,2008年以来中国工资水平增幅达到惊人的66%,大大超出生产力提高的水平。举债投资已经不可持续,人口红利也即将耗尽。幸运的是,城镇化、经济整合、管理改革和消费者这四大因素有望填补增长空白。城镇化是快速提高工人劳动力的便捷有力途径,今后十几年中国会有2.5亿人要进城,这将推动经济实质性增长。监管环境也比较乐观,中国新领导人认识到随着国家发展必须变革政策,将重点从短期得利转向推动长期增长,途径则包括金融市场自由化、土地改革、打击官僚主义、遏制腐败等。随着中国寻找新的增长源,消费者似乎是可能性最高、持久性最长的解决方案,中国工资增长已经启动。

  德国财经网8日称,未来中国经济可能不会出现两位数增长,但北京现在更挖掘内需,也更注重绿色增长。这意味着企业必须遵守环境规则,控制环境污染。这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德国企业也可以成为中国改变经济发展战略的受益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日前刊文称,中国经济不会崩溃,更为可能的是,随着这个国家致力于刺激消费,中国GDP增速未来几年将持续走低。中国政府需要重新定义增长,以使普通百姓收入增长,有更多的钱消费。这并不容易,但有些积极信号。新政府似乎决心做出必要改变,甚至不惜以经济放缓为代价。即便GDP增速下降,但如果普通百姓收入年增长5%至6%,中国就将走向正确的方向。(环球时报驻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韩国、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韩超 刘军国 王慧 王刚 青木)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