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研发 > 思路 >
    我国研发人数世界第一,基础研究仍需补短板
      时间:2019-01-17 13:42 作 者:

  “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国在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涌现诸多创新成果。

  伴随科研成果数量增加的还有各项科技指标的提升。2018年,我国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GDP比重预计为2.15%。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418万人,居世界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超过58.5%,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列世界第17位。

  1月8日举行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也从500万元提高到800万元,奖金额度由个人自由支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加快科技创新,必须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多位科研人员对记者表示,我国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不过,目前在基础研究、人员激励、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补足基础研究短板

  “欲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从物理界的牛顿定律到通信界的香农定律,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石,基础研究的突破都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根源。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将基础研究放至战略地位。我国也在持续加强对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

  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提速。2018年10月,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下称《公报》)显示,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进一步提升。

  2017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975.5亿元,比上年增加152.6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为5.5%,达到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高等学校、政府属研究机构和企业分别为531.1亿元、384.4亿元和28.9亿元。高等学校对全社会基础研究增长的贡献率为64.6%。

  不过,我国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国家占比水平(15%~20%)相比仍有差距。“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而我国在这方面从前重视得不够,资金投入还不够多。”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基础研究有着不可预知性和昂贵性,存在“前期投入大,后期产出少,甚至短期无产出”的情况,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和关注。针对基础研究的现状,去年年初,《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发布,在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优化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等方面做出部署和安排。

  除了政策面的支持,资金方面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支持也在逐年增加。数据显示,科学基金财政投入从 1986 年到 2017 年,共资助项目 47.6 万项,已成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重要渠道。 2017 年科学基金经费预算达 267.36 亿元。

  提高企业研发比例

  在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上,企业的研发能力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134项通用类获奖项目中,75%的项目有企业参与,其中三分之一的项目由企业牵头完成。

  李克强在8日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企业创新。只要企业充满创新活力,中国经济就有勃勃生机。

  获得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比亚迪集团对记者表示,当前各行业都处于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有竞争的压力,就必须创新,(企业)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为了生存去创新、为了发展去创新,然后不断地推陈出新。目前,比亚迪技术人员超过20000人。截至2018年9月,比亚迪集团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4万项。

  另一家获得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每年也投入大量资金在研发层面。2017年,华为投入138亿美元研发资金,仅次于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

  不过,目前多数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上述《公报》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行业分布与美国相比不尽合理,非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仅为14.9%,低于美国33.1%的水平。

  在产学研合作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的有效衔接才能构成完整的体系。

  在走访中,不止一位科研工作者向记者表明了基础研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二等奖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关新平说,我国在基础研发上企业的投入还不够,跟国外的企业比存在差距。虽然国内有研发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但是大部分基础研究还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得多。怎么去多方结合从而更好地实行成果转化是值得思考的。“如今,很多企业开始有意识做基础研究,但是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大。”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下称“上海光机所”)党委书记邵建达也表明了企业研发的重要性,“产学研的合作一定要让企业动起来,企业应该自发地去做研发。要像华为一样自主地去投入研发。”

  张景安告诉记者,产学研合作方面,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必须要三方合作,如果企业不和高校、机构打交道,就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研究机构、高校若是不和企业打交道,那(科研)也是纸上谈兵。

  在连接科研成果和市场上,上海光机所则是很好的示范。

  上海光机所于55年前就开始研制大功率激光装置。本次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的项目为国家重大专项激光装置的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解决了其中的一个“卡脖子”问题。

  上海光机所薄膜光学实验室研究员易葵告诉记者,光学薄膜和应用结合密切,“我们和市场结合得比较紧,有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以后,我们会向市场推广我们的应用;并向科研机构、企业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例如,他们会通过举办光学薄膜技术研讨班的方式向科研机构主动介绍研究成果;同时科研机构/院所也会主动联系寻求技术支持。此外,他们还会主动联系企业,看企业需要哪些支持从而提供帮助。

  激励力度应加大

  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是目前科研人员的实际写照。

  55年四代团队的接力研究,23年项目钻研,十年的基础研究,当记者问及三个国家科技奖的获奖团队时,给出的时间都是以十年起步。

  获得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二等奖的同济大学教授周顺华认为,做高水平的成果短期之内出成绩不现实,只能一步步往前走。“陶器到瓷器经历了数千年,其中的‘加温’就是一门技术,所以我们的工程技术研究道理也是一样的。”他拿着手中的瓷杯向记者说道。

  如今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科研经费和人才激励幅度也逐年提升,如何更灵活地运用于科研工作者,也是目前的问题之一。

  周顺华表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给获奖者个人,这是很好的。他说,目前国家对于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了,科研经费也比以往充裕,不过,他们在做科研课题时有不可预见性。比如有时候课题做了一半发现需要调整路径,按照目前的财务制度最终的报销需要和最初上报的明细一致,那么就有可能产生经费使用不灵活的现象。

  在经费的管理上,政府也在持续出台政策优化对科研人员的激励。

  国务院去年7月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从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强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完善分级责任担当机制等方面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易葵告诉记者,目前研究经费比以前多了,在使用方面也比以前灵活了一些,在科研经费中有一定比例可以作为人员费发放。不过像大科学装置建设这种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还未涉及人员费,只能用于装置建设和研究开支。

  在人才激励上,上海光机所表示,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要保证基础研究与工程项目并重,所以如何让基础研究科研人员有更好的获得感,也是目前正在思考的。如研究所里近年通过加强对高水平论文与成果产出的绩效奖励,实质性地鼓励他们潜心于基础研究。

  周顺华也对记者表示,和他们工程学科不同的是,大学院校里那些超前技术的基础研究确实存在部分成果转化问题。“应该提高对超前技术基础研究的激励,因为这些研究短期之内无法应用,也不会产生实际的效益。”
 

(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