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在日本发表了题为《21世纪伙伴关系》的演讲,系统阐述其亚洲政策。有趣的是,克里在演讲中提到,美国一直有“美国梦”,中国新任领导人提出了“中国梦”,“我今天要跟你们谈一谈,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设计和确立一个太平洋地区之梦的机会。”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美国对华姿态的“软化”。笔者却认为,克里软中带硬,“太平洋梦”体现着美国亚太“再平衡”的一贯逻辑,甚至构成与“中国梦”的话语竞争。
克里的“太平洋梦”从性质上说有几个要点:其一这是全球化时代的“梦”,不是国家相互隔绝时代的“梦”;其二这是亚太地区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的“梦”,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单独的“梦”;其三这是一个基于共同价值观、共同规则的梦。只有奉行这种价值观、遵守这种规则才会有共同的“梦”。很明显,这是一个体现美国自由派和民主党国际理念的“梦”;是一个强调以共同规则、国际机制、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秩序。“太平洋梦”是一个框架,一张网,一套国际制度。所有的国家都在这个框架里,参加这些机制,遵守这些规则,奉行这套价值体系。自外于“太平洋梦”者会被孤立,对抗“太平洋梦”者则会成为敌人。
“制度霸权”本来就是美国不同于此前所有霸权国家的“看家本领”。要“重返亚太”,奥巴马政府靠的也是“制度建设”。克里讲话中提到“太平洋梦”的三个部分:安全、经济、价值观,同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提出的经济、安全、民主三根支柱一脉相承。奥巴马第一任期里,希拉里是这样做的,第二任期克里也还是要这样做。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美国要加入所有能加入的本地区组织,美国要建立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TPP,美国要强化在本地区的几个双边同盟体系。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战略。美国对华执行的不是冷战时期“遏制”那样铜墙铁壁式的包围圈,而是先拉进来,然后用“软绳子”“套住”。这就是美国人过去经常说的“接触”、“塑造”,现在经常说的限制中国的选项,给“中国的行为设定天花板和地板”。如此才能理解为何美国政府反复要求中国“和平解决”与邻国的争议;不断指责中国在经贸、海洋、网络、太空中“破坏规则”。客观地说,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是通过加入这样一个体系取得。脱离这样一个体系甚至搞对抗,显然不是中国的选项。但这个体系的规则是别人定的,价值观是别人主导的,中国又会时常觉得不公平、受限制、受威胁。这是当前中美战略关系的复杂性所在。克里并没有变“软”,变的只是姿态和言辞:克里只谈美国要怎么“织网”,没有指名道姓批评中国在“破网”,因此少了对抗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自由主义的“太平洋梦”暗含着对“中国梦”的竞争与挑战,毕竟“中国梦”首先是基于现实主义理念的民族复兴梦想。因此,在讨论和阐述“中国梦”的同时,我们需要回答“中国梦”与“世界梦”、“地区梦”、“别国梦”之间的关系,“中国梦”与国际规则、西方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明确指出,“太平洋梦”与“中国梦”并不是矛盾或竞争关系,只是“太平洋梦”要大家一起去讨论和实现,不能被一国垄断话语。这反过来又要求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制度,尽快提升制定和改革国际制度的能力,并遵守和维护一个合理的国际制度。如此,“中国梦”才能和“太平洋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