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方对英国药企葛兰素史克部分在华高管立案侦查,也让外界开始关注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以两位数增长的中国医药市场,牢牢吸引着这些跨国药企,它们为此甚至不惜以身试法。
中国市场的蛋糕很诱人
《环球时报》记者17日从艾美仕市场调研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了解到,中国目前在医药市场全球排名中居第三位,第一第二位分别为美国和日本,该公司预计,在未来5年内,中国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据统计,目前在华外资药企有313家,外资药品制造商386家。该公司发布的《IMS中国医院药品统计报告》显示,不考虑药店零售渠道,对大于等于100张床位的大医院渠道数据的分析显示,2012年,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大医院渠道销售额排名前十依次为:辉瑞、阿斯利康、赛诺菲、拜耳医药保健子集团、山东齐鲁制药、江苏扬子江药业、四川科伦药业、瑞士罗氏制药、江苏恒瑞、默沙东,这些企业2012年的同比增长率均超过15%,最高的可达到34.34%。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7日称,如今在中国,跨国制药公司雇的医药销售代表人数比在美国的还多。数家跨国药企,包括默克和葛兰素史克,都在中国投入巨大的医疗科学投资,包括建立研发中心。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到2020年,中国总的卫生保健开支将从2011年的3570亿美元上升到1万亿美元。对那些跨国药企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蛋糕”。
西方市场低速增长
艾美仕的数据显示,中国医药市场2012年的规模约为8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6%。而美国市场是成熟市场,2012年至201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中国则将继续维持两位数增长。
《国际先驱论坛报》称,中国市场对医药品越来越大的需求,对西方制药企业来说正是时候。因为面临美国专利期已满,欧洲又严控药品价格,一些西方药企在欧美的销量出现滑坡。《华尔街日报》认为,相比较而言,西方市场已经饱和。在一些跨国药企看来,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药品市场之一。
专家建议中外药企平等竞争
有外媒质疑过去十年是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淘金期,但可能已走到尽头。《金融时报》称,中国第一部反垄断法出台还不到五年,但就像许多学步的孩童那样,这部法律,从中国监管机构对奶粉市场的调查,到对医药行业的调查,已经有力地让市场感受到它的存在。
对于葛兰素史克事件,一名华尔街投行的资深分析师认为,这家外资巨头的境遇在中国其实是“较为普遍的行业潜规则”,但单调查这一家未必能“治标又治本”,这需要政府从行业的上中下游的利益分配关系上统筹考虑。深圳一名医药行业人士17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在中国的医药行业,跨国公司自行研发的新药在市场的占有率一般很高,但一些仿制药,跨国公司一般不再生产,而是中国的医药企业自己生产。相对来说,仿制药便宜很多,国外新研药的价格要高很多。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郭云沛17日对《环球时报》表示,说过去十年是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淘金期”是因为跨国药企在中国确实享受了价格优惠。在中国,不光对专利药进行价格保护,一些跨国药企在西方已经过了专利期的药品也因为被视为“原研药”而享受价格保护。这使得这些药品可以更高的价格来定价,这样他们在医院采购的过程中就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促使了一些商业行贿行为的发生。相比之下,这些跨国药企在西方过了专利期的药品没有享受这种价格保护,所以很多跨国药企在过去十年转向中国市场,挣得丰厚利润。相反,中国国内药企并不享受这种待遇,所以造成国内与国外药企在同类药品竞争时,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中国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做一些政策调整,改变这种对跨国药企的价格保护政策,进一步完善医药行业竞争机制,取消跨国药企在中国享受的“超国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