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促进物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模式和新业态,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共享、创新、创业平台。”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张琪在日前召开的由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电子贸促会共同主办的 “2017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上表示,2016年我国物联网的市场营销已经超过9000亿元,充分体现了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协同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贾雪琴介绍,从2016年开始,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已经开始超过智能手机、智能电脑和PC机的总和,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增长将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个很大的新空间。
张琪表示,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伴随着我国信息通信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 “金系列”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多年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百姓民生改善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均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张琪介绍,从2000年开始率先启动了物联网的感知技术的应用,以RFID应用为嵌入点,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等,金卡工程在12个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了物联网RFID感知技术的试点和工程示范,2016年整个中国物联网的市场营销已经超过9000亿元。
贾雪琴表示,虽然物联网发展总体趋好,但是物联网的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一是我国的传感器产业比较薄弱;二是行业当中深度的应用面对很多障碍,不仅是技术方面还有对行业的理解和对行业政策的熟悉程度;三是以平台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四是标准在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的作用还不太突出;五是现在兴起的边缘计算会带来一些新的产业机遇,所以需要进一步做一些前瞻性的工作;六是物联网的安全保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对于未来物联网发展方向将何去何从?贾雪琴认为,主要的发展目标是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对产业的引导,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一是补短板,采用优势技术带动弱势短板,提升智能化水平。二是建立生态平台,综合考虑一体化的布局,建立互促的发展机制。三是促进协同,要考虑跨环节标准制定和软硬件协同。四是深度物联网的应用和各界的共同努力。
抢占网络安全科技制高点
谈到物联网网络安全,张琪认为,物联网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必须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网络基础设施,确保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要尽快突破关键感知核心芯片及软件,掌控发展的主动权和抢占科技制高点,依靠创新推动发展。
张琪表示,要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攻克,整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要把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植根于国内信息通信产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的国家网络。
张琪特别强调,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各个行业各地的信息技术应用,必须要植根于中国自主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上,要产用结合,两化融合。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自主可控的网络基础设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感知芯片和系统软件,以及完整的配套产业、应用服务平台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坚实基础上。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要抓紧把创新性、突破性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战斗力和新动能。
智能化升级传统产业
贾雪琴表示,推动物联网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当前有一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以及规模化消费升级兴起。传统的产业智能化升级,主要体现在当前各国都在利用物联网升级工业和制造业来提升竞争优势。
张琪表示,创新开创未来。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全局位置,要敏锐地把握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要探索和发展智能制造的新模式,要推动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新时代,所以人工智能是非常重要的。要促进物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模式和新的业态,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共享、创新、创业平台。
张琪表示,要以信息化引领制造业升级,培育新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中国实体经济由大变强,加速重构全球体系和竞争格局。
最后张琪建议,要从多方面做好信息化引领,推动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拓展网络经济的新空间。要促进高端的装备和产业突破发展,引领中国制造新的跨越。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的步伐,培育生物经济的新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引领新的消费,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培育未来发展的新优势,特别是空天、海洋领域,生物技术领域、核技术领域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拓展合作的新路径。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营造发展的新生态。
专家们表示,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