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企业必将是数据驱动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方二在其最近一篇分析数字时代企业未来方向的文章中写到。
随着5G、AI、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同步成熟,有预测认为,未来这些技术相互融合将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各行各业都会因此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数字化转型也成为企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虽然企业大多能够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是实践中,CEO及董事会往往难以理解数字化转型如何操作,并且公司作为盈利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商业价值往往难以量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大多数情况下,IT经常被排除在公司战略的决策层之外。原因是很多公司仍把IT部门当成成本中心,而非将其转变为引领业务转型的部门。IT的商业价值也就没有体现出来。”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中国区副总裁孙亮认为。
Gartner成立于1979年,为标普500指数成员,根据其官方介绍,截至2018年11月21日,全球500强企业中有73%依靠Gartner提供洞察和建议。Gartner于2005年进入中国,自2010年起,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加速,积累了大量为中国企业提供IT咨询服务的经验。
IT的商业价值
技术对于产业的颠覆,包括数字化转变,对于每一个行业、每一家企业,都在做着相应的变化。所以每一个企业,无论是CEO、CIO,亦或是董事长,都面临着技术对于行业的颠覆。
根据Gartner的调查,全球范围内,仅7%的受访企业能够真正成功展现IT的商业价值。此外,45%的受访企业并未建立衡量IT商业价值的机制。
仅7%的企业能够真正展现IT的商业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7%的企业里IT有商业价值。其它的企业里IT同样有商业价值,只是在其它企业中,没有机制把IT的商业价值呈现出来,让CEO能够看到并理解其价值。
孙亮指出,“大多数情况下,IT经常被排除在公司战略的决策层之外。原因是很多公司仍把IT部门当成成本中心,而非将其转变为引领业务转型的部门。IT的商业价值也就没有体现出来。”
数字化革命的特点是需要探索、创新、实验。这与此前信息化革命时的“瀑布式”开发的工作方法不同,而是采用“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指通过小的原型进行测试,随后快速迭代。”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陈勇介绍到。
敏捷开发需要企业能够给足够的团队试错机会,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很多企业保留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企业文化。并且,企业在立项之初往往需要明确知道数字化转型能为企业带来哪些商业价值。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多由首席信息官即“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负责,CIO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
根据Gartner的调查,45%的受访企业并未建立衡量IT商业价值的机制。因为机制的缺乏,很多企业的CIO需要自己来独立承担展现这个IT的商业价值和责任。
“实践中,很多CEO会觉得CIO在说另外一种语言,他们希望CIO能够像销售人员一样,把IT的商业价值描述出来。很多时候CIO需要Gartner帮助,来说服CEO、董事长,到底IT的商业价值是什么。”孙亮说。
如何评估
根据陈勇的理解,IT部门做的是两方面的事情:一是传统IT的事情;二是数字化的事情。而“数字化的事情”里面又可以分成两大类:数字化优化、数字化转型。
IT的价值,据陈勇介绍,可以从几个视角来看,第一个视角,Gartner曾开发了一个模型Run-Grow-Transform,可以理解为公司的正常运营、增长和变革。第二个视角从CEO最关心的事情出发,即销售、成本和风险。
陈勇坦言:“目前中国做‘转型’的企业其实并不多,把所有转型业务都能完全作为一个新的业务,商业模式已经彻底改变,这个叫作转型。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转型,还只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实现优化。”
方二在其文章中也写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要抓住什么是不变的、以用户为中心不变。企业在数字化时代不是销售产品的组织,而是经营和管理用户的组织。
Gartner大中华区管理副总裁迈克·瑞恩指出,Gartner提出了“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Cycle)”,将一项技术的应用分为几个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裂低谷期、稳步爬升恢复期、生产成熟期。
“而Gartner能够做的是为我们的用户分析不同的IT工具和应用,能够为他们的公司、产业或者政府部门实现目标,帮助企业节约时间、降低成本、分析风险、规避风险。”瑞恩说。
瑞恩指出,Gartner对中国市场非常有信心,有非常宏大的规划。所以,未来三到五年,Gartner在中国会有非常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支持方面,Gartner肯定要立足于本地来发展。”
负责中国业务前,瑞恩在美国IT行业工作了35年。在他看来,其实中美双方的“相同点”大于“不同点”。“大家都关注怎么能够提高效率,怎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孙亮是Gartner中国区的元老,他指出Gartner近年来快速的本地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本地分析师数量增加,在中国本地有很多为终端客户服务的研究团队。第二,Gartner在中国人员的发展,2010年开始团队扩招,近年扩大上海办公室规模,在深圳开设办公室;组建本地的HR、财务、分析师、服务团队,以及高级合伙人等。第三,本地化的深入。具体体现为早期与中国客户签约时,是用英文合同和美金做相应的签约,而现在换成了人民币与中文合同签约。此外,Gartner已在本地增加了翻译团队,每月定期提供中文报告摘要的本地化服务;客户现在还可以用中文关键字在Gartner网站上搜索报告。
(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