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永杰
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后,Google Glass的发布及业内对于苹果、三星、LG等企业智能手表(iWatch)的猜测,预示着移动互联网终端将面临颠覆性的创新和体验。
功能拓展市场前景广阔
自谷歌正式推出的Google Glass后,这款智能终端吸引了全球高度瞩目。根据近期谷歌向开发和试用者提供的实际产品看,谷歌眼镜将有声控搜索、摄影、录像、导航、通讯等多种功能,在诸多人眼中俨然是当今最科幻的电子产品。
同样在传闻中的iWatch,其概念非常简单,即一款可与用户智能手机相互协作的设备,它可以让用户查看短信,通知,以及Facebook和Twitter上的留言和评论等。其实,智能手表的想法已经存在了至少10年。微软从2003年就有了一些想法。一些智能手表的雏形设备已经出现,索尼、Pebble,以及意大利公司i'm都推出过此类设备,虽然它们并不能称作真正的智能手表。
对此,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智能手表能做的只是连接智能手机并以无线方式向用户提供新的信息或进行一些有限的Web访问。但是一旦智能手表成熟,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很有可能会基于它开发新的功能,比如有利用智能手表监控用户的健康、GPS定位等多种功能。”
据ABI研究公司预测,智能手表和其他可穿戴计算设备将在2013迎来爆炸式增长的一年,并在之后普及。到2018年,这一市场将增长到4.85亿的出货量。可见以智能手表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空间巨大。
挑战犹存延伸更需颠覆
尽管可穿戴计算设备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在其真正爆发前,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以智能手表为例,由于智能手表的产品属性决定了其屏幕大小的限制。1~2寸屏的界定毫无疑问会使得当今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流行的触控体验大大降低,但遗憾的是,尽管屏幕相当小,但其操作的方便性并未因此得到提高,甚至不如小尺寸的智能手机。
其次是设计难度加大。屏幕所限使得厂商在产品设计差异化方面发挥的空间大为降低,这难免导致用户选择的局限性,而鉴于智能手表厂商多是非专业和品牌的手表企业,外形的千篇一律和品牌认知度的近似,更是加重了用户选择的困惑。当然设计上还涉及到内在的例如芯片、存储、内存等技术的发展,即能否在方寸之间容下如此多的组件,散热、电池等如何平衡和解决,技术难度会加大许多。
最后则是体验的应用。如前所述,由于屏幕的限制,现如今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的应用绝大部分不适宜在智能手表上使用,即便能够使用,体验也比不上在具有针对性开发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所以至少需要适配性的二次开发。同样的挑战也体现在谷歌眼镜上。
对此,有业内人士称:“开发与此相匹配的设计、界面、构造和生态系统是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