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电子政务 >
    中国法院信息化加快向3.0版挺进
      时间:2017-02-24 16:58 作 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今天发布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6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在全面建成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特征的人民法院信息化2.0版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以数据为中心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亮点频出成效显著。

  服务便捷化、审判智能化、执行高效化……一年来,智慧法院已具雏形并在全国法院生根发芽,全面提高了法院审判工作质效,有力提升了参与诉讼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广泛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各地均建成统一的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平台,实现与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的联通。

  据介绍,法院信息化在审判管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逐步从审判信息的收集、监管发展到审判服务和审判支持方面,为法官提供法规查询、案例指导、量刑参考等服务,使法官办案更加方便、高效。其中,电子签章、远程庭审等系统,极大方便了法官和群众,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法院的司法成本。

  一些地方法院总结传统送达方式的弊端,自主开发电子司法送达系统,提高了送达效率及准确率。目前,这种电子化送达模式在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开始推行,不仅方便了当事人,节约了司法资源,更提高了送达效率。

  不管是传统法庭还是科技法庭,书记员通常难以完整地记录庭审全过程,不仅影响庭审的流畅性,也难以保证庭审笔录的客观全面。

  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科技法庭基础上,引入语音识别技术,庭审笔录的完整度达到100%,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至30%,复杂庭审时间缩短超过50%,庭审效率明显提高。

  执行财产查控一网打尽

  当前,执行难问题不容忽视。报告指出,法院信息化与执行工作深度融合主要体现为: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执行案件流程节点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及联合惩戒机制的建立。

  报告显示,网络执行查控系统通过与相关部门建立强大的查控网络,以最大范围内、最快速度查物找人,实现网上冻结、扣划,提高了执行效率。

  据悉,执行查询系统让执行工作驶入“高速路”,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网络执行查控系统铺就的“国道”和高(中)级人民法院“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铺就的“省(市)道”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实现财产形式全覆盖、查控功能一体化以及网络找人有迹可循,大大推动了法院的执行工作。

         “总对总”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实现全国四级法院全覆盖。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累计查询数量已达1.95亿条。

  大多数执行案件查找财产是关键。为提高执行效率,法院积极与相关单位洽谈、协作,尽可能使网络执行查控系统覆盖所有财产形式,实现对被执行人财产“一网打尽”。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最高法已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等13家单位、3000多家银行实现互联互通,能查询存款、车辆、股票等11类14项信息,基本实现对主要财产的覆盖,构成支撑财产查控的大数据平台。

  查控一体化是指对网上查到的财产可以直接进行网上控制,不给被执行人转移财产的时间和机会,以此提升执行的强度和效率。

  广东省深圳市“鹰眼查控网”在20家商业银行实现对存款余额“查冻扣”的功能,使法官查询到被执行人银行存款后可以第一时间启动划款,将查控流程时间间隔降至最短。

  执行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将执行案件纳入节点管理,确立执行行为标准,实现执行权力运行的规范化,把执行权关进信息技术打造的“笼子”。如将包括终结本次执行案件在内的所有案件纳入系统管理,防止体外循环逃避监督;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广司法网拍,压缩权力寻租空间,还可以实现阳光执行、廉洁执行。

  建立在数据对接基础上的联合惩戒机制,是法院挥向失信被执行人的“组合拳”,通过地毯式失信曝光和高压式联合惩戒,营造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环境。

  报告显示,最高法通过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加强信用惩戒,截至2016年12月底,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642万例,限制575万人次购买机票、206万人次购买火车票。

  司法透明度全方位提升

  报告指出,借助法院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中国法院的司法透明度全方位提升。

  裁判文书记载了当事人信息、案件事实和理由、审判人员意见等案件审理的全部要素,裁判文书公开对审判公开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最高法要求各级法院依托信息技术将裁判文书公开纳入审判流程管理,办案法官在办案平台一键点击即自动公布,从而减轻裁判文书公开的工作量,实现裁判文书及时、全面、便捷公布。

  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网。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布裁判文书超过2550万份,累计访问量超过47.2亿人次。

  案件进行到何种程度是当事人最为关心的大事。法院借助信息化开通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平台,通过网站、短信、微信等多种渠道将案件流程信息推送给当事人,增进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借助数字法庭的普及,网上庭审直播扩大了庭审公开的受众面,公众摆脱时空限制,不到庭审现场也能随时随地观看庭审,实现了从剧场式公开到远程可视。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各级法院通过互联网直播庭审9.6万件,点击量11.07亿人次。

  正是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司法公开有了更好的平台,拓展了广度与深度,放大了公开效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